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 专访中国环科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 专访中国环科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

近日,科技文摘报相关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教授,在访谈中,柴发合介绍:“目前,从各地情况来看,机动车对城市PM2.5的贡献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城市在20%左右。而在北京、广州、上海等特大城市,其贡献率甚至达到了30%左右。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除了要控制重点污染物、重点行业和加强监督管理,机动车排放控制也必不可少。

柴发合教授(网络配图)

柴发合认为:“我国机动车有两个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快,如果道路基础设施不匹配,会造成城市道路拥堵,这种情况下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水平是正常行驶时的数倍;二是柴油车的问题,我国对柴油车排放控制起步较晚,目前控制水平还比较低,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我们既见证了“APEC蓝”、“阅兵蓝”的好天气,也遭遇了因冬季重污染而采取的限行、停产,甚至停课带来的一些损失。这几年,我们的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除了污染排放以外,雾霾的产生还有哪些原因?对于这些疑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柴发合教授给我们做出解答。

1,我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柴发合教授指出:我国这几年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13年9月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众所周知的“大气十条”,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五年时间内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PM2.5防治目标及相关措施都做了明文规定。在“大气十条”的推动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国PM2.5和PM10的浓度整体呈现持续下降,包括在冬季重污染频发的京津冀地区,全年平均的污染物浓度也下降很快,这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有力实施。在重污染方面,虽然遭遇了11月、12月份连续的重污染过程,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15年到2017年,重污染的天数总体还是逐步减少的。重污染的程度也在变化,这个变化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总体来说,2017年最严重的污染也没有达到2013年1月时的状况。所以说,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话又说回来,按照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现在我国PM2.5的浓度还是很高。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特别是在重污染应对方面,重污染频发不仅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对公众健康、心理情绪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在重污染应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也不可能一天消除,但是只要我们持续的努力,重污染就会越来越少,环境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2,目前的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才能让空气质量达标。那么我们的政府还有什么样的举措可以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呢?

关于这个问题柴教授做出如下答复: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我们觉得不仅仅是政府,更应该是全社会共治。政府一定要带头制定好规划,从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来看当地或者整个区域、甚至全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应该如何总体布局。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坚守底线,保证自己的污染物排放达标,一定要杜绝超标排放的行为;政府通过严格监管和执法,把这种超标排放的影响消除掉。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我们的行为也在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污染,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少开车,在秸秆焚烧方面是不是能够调整或者开发更多的秸秆利用途径;在燃煤污染防治方面,国家在2017年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从大的方面来说,利用国家当前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限制落后产能发展以及淘汰过剩产能等方面加大力度,使污染排放强度降下来。还有就是能源使用条件非常重要,要使我国能源进一步清洁化,像电厂现在推行的超低排放技术,可以把污染减排做到极致。如果类似的工作推广下去,总的污染物排放就会下降。总体来说,我们要照着环境改善的目标,用最有效的手段,全社会共治,把污染物排放减下来,这样才能给全社会一个蓝天和老百姓好的生活环境。

关于大气进一步治理柴教授还谈了如下内容:

首先,我国的大气污染形势仍十分严峻。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全球1082个城市的PM10进行了排序,中国最好的是海口,排名814位,其余的都在890位之后,北京处在1035位。我国也是世界上PM2.5污染最重的地区之一,不管是重污染面积还是重污染程度,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13年,环保部开始在74个城市进行PM2.5浓度监测,当年只有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其余全部不达标。PM2.5浓度平均达到了72微克/立方米,而我们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

从各种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上来说,问题也是非常突出。例如二氧化硫排放的分布,几乎覆盖了我国整个东部地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全球氮氧化物排放在减少,而我国是净增长最快的地区,不仅仅是燃煤和工业排放,也是由于机动车排放增长所导致的。

因此,尽管我们一直在减排,但环境质量改善的程度还不够显著。PM2.5是非常复杂的污染物,不仅来自于直接排放的烟尘、粉尘和扬尘,更重要的是二次污染常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主要来源,除了二氧化硫之外还有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等其它污染物。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主要对二氧化硫开展总量控制,“十二五”开始对氮氧化物进行总量控制,其实已经晚了,氮氧化物的控制效果很有限。总体上来讲,驱动PM2.5污染的因素还在增加。

我们关注PM2.5,更多是关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为它能深入到人体的肺脏,国外也有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我国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防控工作。

除了PM2.5之外,另一个污染的表现形式就是臭氧。环保部发布的空气质量状况通报表明,很多城市近年来PM2.5浓度下降,但是臭氧浓度增加了,特别是在京津冀区域的一些城市增加非常显著。在长江三角洲,南京的臭氧浓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这又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在关注PM2.5的时候,不要忘记臭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地面上的臭氧主要来自于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所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污染峰值浓度通常是在下午两三点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这和PM2.5不一样,我们看到天非常晴朗、温度非常高的时候,正好是臭氧污染最重的时候。它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对农作物生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臭氧污染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9月份。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2010年我们发布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以PM2.5和臭氧污染为代表的区域性复合污染防治阶段。2012年,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把PM2.5第一次引入标准体系,同时把臭氧8小时浓度评价也纳入其中。

新的大气法也对区域污染防治行动提出了要求,我们现在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特别是电厂、钢铁、焦化、平板玻璃、水泥等等都有严格规定。

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确实是非常复杂的大气污染形势。我们要实施严格的污染防治,形成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要对现在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大气十条”,特别是强化综合污染防治,下大力气实施协同控制。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对燃煤电厂、重点行业和工业锅炉的改造;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压缩过剩产能,发改委和工信部已经在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三是加强能源结构优化,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核心是减少大气污染,在这方面节能减排可以大有作为;四是严格治理燃油污染,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车辆的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五是建立重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应对秋冬季频发的重污染过程。

听完柴教授一席话,我们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充满了希望。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大气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一定会重新拥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

END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为了让祖国拥有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权侵请留言后台处理.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