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谈《二十四城记》:不“安全”的电影

  成都东二环外一片840亩的土地上,存在了50年,是曾有近3万职工、10万家属的一家工厂。过去叫“成发集团”,再过去叫“420厂”。一年之内工厂迁移、拆除,今后这里将诞生“二十四城”,一片巨大的商业住宅区,整个区域的地产开发将持续30年……



  社会主义工厂又叫“单位”,它跟现在工厂的不同是,在“单位”里,大家生活在一起,感情在一起,“单位”里面有每个人的尊严和信仰

 

 

  编剧翟永明说,成都飞速发展,“420”厂却停滞了,他们跟这个时代脱节,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贾樟柯在给陈冲说戏。陈冲演的是第二代厂花“小花”,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工厂里,外号“标准件”,这个工人心中最美丽的女人,最后却孤独一生。

 

  《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在内地公映的第三部电影,这也是他第三次把关注投向中国式“奇观”背后的凡人。

 

  《世界》里的奇观是世界公园,由穷乡僻壤来的打工者在此劳作,给城里的游客提供廉价浏览异国风情的服务;《三峡好人》里的奇观是空前宏大的水利工程;在《二十四城记》,是成都东二环外一片840亩的土地上,存在了50年,曾有近3万职工、10万家属的一家工厂。过去叫“成发集团”,再过去叫“420厂”。一年之内工厂迁移、拆除,今后这里将诞生“二十四城”,一片巨大的商业住宅区,整个区域的地产开发将持续30年。

 

  当年从新闻里看到这些数字,贾樟柯说自己“打了个冷颤”。

 

  由万人大厂到商业楼盘的当代变迁,触动了贾樟柯对记忆的一贯敏感。他的第一反应是拍摄一部口述历史的电影。但最终的《二十四城记》显然不是这样,看过影片的中国观众议论最多的,恰恰是普通工人的采访段落与职业演员扮演的“采访”段落并列交错时,那种“不明虚实”的错愕。

 

  这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突兀形式的背后,贾樟柯有他完整的经历和思路:“当然还有我一贯以来的心态,因为我不太愿意做那种‘安全’的电影。”

 

  电影拍完,贾樟柯还做了一本书,从电影采访工人的素材里选出十个人、十五六万字的内容,定名为《中国工人访谈录》。他自己写了序,标题叫《其余的都是沉默》。贾樟柯说:“无论采访过程还是电影里,很多时候是沉默的,我把所有更惊心动魄的东西放到了沉默里面。对这样一个人群,这样一种经验的讲述,的确才刚开始。”“贾樟柯现在是成都最有名的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不及他的一半。”诗人欧阳江河说。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