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管虎也拍地下电影,参加小电影节。今年,他的《斗牛》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5年没拍电影的他,这次带来了一个农民和一头牛的“爱情故事”。用管虎的话说,《斗牛》是按照他的电影观拍出来的,好看最重要,但又不是嘻嘻哈哈的商业电影。
科班出身的管虎说,自己忘不了电影。
斗牛,围牛而斗。在管虎的电影《斗牛》里,一群人围着黄渤和牛互相争斗。
管虎5年没有拍电影了。他在沂蒙山区拍电视剧的时候,听当地老乡说了这么一句:“我们村里有这么一人,挺牛X的,在1937年养那么大一头奶牛,还活过了1946年,其他人几乎都死光了。”
就凭这句话,管虎四处打听,写出了《斗牛》的故事。影片内容荒诞,却在片尾像模像样地弄了一段纪录片,讲述共产国际当年的确给中国战场支援过战备物资,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大奶牛,证明这可能是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9月1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公映。负责选片的法国电影人杜阿梅女士表示:“在去年延续至今的金融风暴大环境下,大片仍然有人投资,小片还能做,但出现了投资规模中等的电影的真空。《斗牛》就是中等片的好例子。它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斗牛》的故事一开始似乎有点《鬼子来了》的劲儿。一个村子遇到了日军的大扫荡,八路军把保护大奶牛的重担交到了二流子农民牛二(黄渤)身上。鬼子来了,全村的人都死了,剩下牛二和这头牛,他自己想办法,加上各种偶然因素,把牛从日本人手中抢了过来。紧接着整个故事就开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逃荒的难民来了、土匪来了、国民党也来了……8年,经历了各种荒诞的事情之后,黄渤好不容易见到部队,要把牛还给他们,但已经没有人记得这回事了。
电影中的人物一口沂蒙话,台词都是找当地老乡念出来的。“这故事挺有趣的,也有我想要的一点东西,比如我今天感到自己身上所缺失的一些动物性的东西,像忠诚、忍耐、坚守等。拍电影时,就想把战争、人性的光辉、民族感,同一个普通的生命结合起来”,管虎说。
这部电影基本就是黄渤的独角戏。牛二是个蓬头垢面,自私自利的小农民。他的对手就是一头根本不通人性的大奶牛。管虎是黄渤进入电影圈的“伯乐”,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上车,走吧》就是管虎执导的。管虎说:“他那时候当歌手,不知道演戏是什么,第一次见面时我还在想,这人什么人呀,还穿西服。”
管虎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父亲是老演员管宗祥,妻子是女演员梁静。他早年拍过《头发乱了》、《浪漫街头》、《西施眼》等低成本电影,但是大多票房糟糕,管虎自己也承认5年没拍电影,就是因为“之前拍的电影,要靠卖给电影频道才拿回一点本,可以说是败到头了”。
最近几年拍电视剧的经历,开始逼着管虎往观众的方向走。“电视剧是很残酷的,收视率是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 但是科班出身的管虎,骨子里对电影还是有自己的坚持。他说话语速快,有愤青的姿态,绝对不能接受自己的电影变成一个纯粹的商业片。“瞎胡闹一通就结束的电影,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电影。”
在采访中,他多次担忧地问记者:“上海人看这片子能受得了吗?你觉得有问题吗?上海一直对北京的电影有抗拒,他们喜欢细腻的,我这个片子有点小残酷。”
B=《外滩画报》 G=管虎
哈哈一乐的喜剧不是电影
B:据说你为了降低这部片子的残酷性,把前半部分村子里的惨状剪掉了一些?
G:整部戏剪得都挺多,我们拍摄量很大。整个故事的基本底蕴还是两个生命在一个残酷环境下呈现出的一种美好,说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不管对方是女的,还是母的。这么一个爱情故事在那个残酷背景上,残酷和美好各占一半。我没有有意地去剪什么,或者改什么。就是自然形成的。
B:你不觉得片子的前半部分可以节奏再快一点?真正有意思的东西都压在后半部分。
G:不一样。你这一点就是从纯粹商业片的角度提的。我这个戏的出发点并不是像真的商业电影一样,老百姓你们都是爷,我求着你们进来看我的电影,这不是我的创作态度。但是我还有吸引你来看的成分,从根上说,我觉得电影好看还是第一位。但是,光好看绝不足够,它还得有琢磨头。那这琢磨头哪儿来呢?就还得有一些延续,得慢慢欣赏,电影会带着人走。将来公映,观众自己会知道,快并非就意味着好。
B:从逃难的人进村开始,整个电影的节奏就开始发生变化了,你的真实意图才慢慢出来。这就是你带着观众走的方法吗?
G:对,这是我的一个引领习惯。现在的叙事相对比较特别,这种叙事手法一般观众接受不了,如果一上手就给,观众就更接受不了。
所以你说的那个前半部分,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然后让你深入进去,你不由自主地就跟着我这叙事走了。这需要一个过程。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