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用《让子弹飞》站着大赚了一笔,也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格局
十多年前,京城贫嘴冯小刚带着他的“珍藏版地雷”《甲方乙方》开疆拓土炸开了国产片的贺岁市场,从此贺岁档不仅成了导演们眼中的打靶场,也成了观众的观景台。其间文人凯歌、“故事王”小刚、摄影大师张艺谋个个身怀绝技、见招拆招,三人间“厮杀”的凶猛,票房的高企,口碑的昂扬成就不少娱乐话题。不知不觉中,中国电影的三足鼎立之态已经悄然改变。曾经在张艺谋镜头里出演若干男主角的姜文,取代了“文人”凯歌,并以一骑绝尘之势,以7亿票房将“故事王”和“摄影大师”两位甩开。
日前,张艺谋的搭档张伟平,作为中国电影界最大的“标题党”,终于靠谱地为国内媒体奉献了最贴近的一次标题:张艺谋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冯小刚变成了姜文。陈凯歌已不在话下。
新三强,至此大白。
A 两强时代:获奖成好片标准
廉颇老矣。拿来说张艺谋和陈凯歌,仿佛惨烈。毕竟这两位爷是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昆仑北斗。甚至,他们两人都各有一部彪炳的电影史。
这两人皆是“第五代”导演的扛旗人物,也都是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人争脸的大导演。从1978年开始,他们一起在北京市郊的助辛庄度过了四年北京电影学院生涯,也一起创造了《黄土地》这部令人震惊的作品,两位名导在《大阅兵》之后就再也没有一起合作过。分开发展,各有精彩。张艺谋先发轫,1987年,他的《红高粱》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法国戛纳成全了两人的事业顶峰。陈凯歌1993年凭《霸王别姬》片获第46届金棕榈大奖,翌年张艺谋导的《活着》也在戛纳电影节夺得评委会大奖,葛优凭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两大导演的国外频频获奖带来一个奇怪的效应,曾经一时间某些影片镜头晦涩难懂,或者充满神秘气息的长镜头和回荡其间的声响让普通观众不知所云,媒体也一边倒地给予大幅度赞美,愈发带给观众误区。
文人导演陈凯歌在这个市场化的环境下境遇愈发凄凉
B 三强出台:票房定江湖格局
张艺谋率先图变,一直在尝试不同风格,不愿意重复过去自己的他先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这是两部跟风之作。前者是张艺谋第一次专心的商业片尝试,顺应20世纪末的怀旧风;后者正拍于王家卫式的摇晃镜头大行其道之时。后者值得一提,张艺谋惟一一部都市题材电影,也是他第二次和姜文合作。2002年的《英雄》以及2004年的《十面埋伏》,使张艺谋的媒体曝光率达到了顶点。媒体一片责骂之声,而观众却是心甘情愿地走入影院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他”,两部片子都开创了票房神话。
而陈凯歌依旧沉迷于他擅长的过于主观性和寓意性,造成了人物的模式化和造型化倾向的模式里无法自拔。准确地说,从《无极》开始,人们对他的影片已经有了一种警惕心。此景之下,《梅兰芳》来了。这次他没有遭遇一边倒的批评,但陈影片里充斥的那点儿怪,让他对自己的那份知识分子情怀的坚持,显得可笑而落寞。陈在那段时期的采访里反复表示,电影还是要有所关怀的。他的关怀很大,但他的笃定和关怀让观众对他的警觉之心变成转身的姿势。
终于,迤逦而来的《赵氏孤儿》让他彻底成为孤儿。他那份文人居高临下的态度,令观众敬而远之。与此同时,一直追求艺术探求的张艺谋在拍了号称史上最纯情的《山楂树之恋》后,以一亿票房也隐入票房大潮里,只留下一个叫张伟平的出品人在台前。
冯小刚美工出身,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几部当时很有影响的电视剧中任美术设计。1997年一部《甲方乙方》问世,一发不可收,市场极其买账。随后《一声叹息》、《不见不散》、《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屡战屡胜。经过2009年《非诚勿扰》一役,冯小刚个人作品的票房总和已经达到10.32亿,成为中国首个作品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将张艺谋和陈凯歌抛在了身后。
当过往的国外获奖成好片标准的界限慢慢被商业票房和市场口碑湮没后,中国电影的海平面上几无傲人坐标。冯小刚票房胜利毋庸置疑,曾说,“张艺谋陈凯歌是我头顶两座大山”的冯小刚足以与这两座大山对视了。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昂首挺入商业电影运作模式。票房数字奠定影坛三强格局。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