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对手是姜文非冯小刚 导演权力榜将洗牌

 


  “张艺谋在国内的最大对手已不是冯小刚,而是姜文。”前不久,张伟平向众记者摊牌的这句还多少令人记忆犹新……

 

  华语大片的背后有个名利场,残酷如商战,在票房面前,向来没有大师,只论成王败寇,可逐渐抬头的新势力却不止一个姜文。数日前上映的《刀见笑》,成本不到800万,导演乌尔善凭借这部处女作,轻松拿下续拍《画皮2》的主导权,注定成为又一个跻身国内“亿元俱乐部”的新成员。看似没有利益冲突的两件事,暗含了相同的潜台词中国导演权力榜的旧式格局,即将面临重新洗牌。

 

  追根溯源,敲开华语大片亿元票房大门的还是那部2002年的《英雄》,尽管张艺谋执导该古装武侠大片的动机,曾令他一度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回头看去,当初的质疑与批斗,都渐渐收声成了浮云,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类型片之路,已被证实是一条众心所向的金科玉律。截止到今天,进入“亿元票房俱乐部”的中国导演共有37位,内地导演占据了15席,其中还刨去了一个拿着美国绿卡的李安。

 

  “不管承认不承认,这都是个事实。”作为与张艺谋相伴10余年的金牌幕后推手,张伟平如今敢坦言票房竞争对手的变更,不论是故作噱头,还是为筹拍新片《金陵十三钗》炒作,都可在国内导演的最新权力格局中,找到一丝现实依据。目前,华语电影票房大战的目标上限已拔高到了10亿,未来两三年内,在这条“一亿两亿刚起步,四亿五亿不算富”的康庄大道之上,最终鹿死谁手,还尚难定论。

 

  各类参与角逐五一档、十一档、贺岁档、暑期档、情人节档的华语大片的背后,其实有个巨大的名利场,在票房面前,向来没有大师,只有成王败寇。在张、冯、陈这“传统三强”和徐克吴宇森周星驰等“香港大佬”们的身后乃至身旁,早就竖起了一面面虎视眈眈、奋起直追的大旗,其中既有一鸣惊人的“曾经的新面孔”,如宁浩陆川张一白;也有尚未彻底摸清商战门道的“艺术大腕”,如王家卫贾樟柯顾长卫……而未来的主动权,却在那些真正掌握了商业电影制作规律的人手中。

 

  “没有别的决定因素,导演就是决定因素,这是一个怪现象也好,新现象也好,反正就是目前中国的现状。”资深影评人魏君子认为,在中国,对导演本人有一种非常明显的神化现象,这样的大众心理诉求,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导演权力榜,“大导演可以掩盖一切,他大过了卡司大过了剧本。比如,虽然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给了他打击,但他的《让子弹飞》让他魅力空前,所以如果他现在拍一部戏,不用任何明星也可以,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用了两个新人,也一样票房好。”

 

  在国内,票房号召力也有一个更简化的解读方式,影评专栏作家韩松落总结,“决定国内导演票房影响力的因素只有一个,即电影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完美调配与结合。拥有这种权力,剧本、班底、营销,都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垄断院线和宣传资源的必要条件,而垄断,才是决定票房的最强因素,也是普遍存在权力崇拜的观众决定是否观看的最强因素。”

 

  但过于强调充满世俗意味的导演话语权,也让许多业内人士深怀忧虑。国内媒体报道电影新闻,仿佛谈论的都是“能不能‘钱’的影片”和“导演们都在‘钱’”,但有些电影的创作又必须摆脱对资本的依赖。资深影评人、编剧顾小白对此深表无奈:“所谓的亿元俱乐部,放在中国电影的工业体系里,一是很随机的,二是老提这个,反而让电影变得越来越商业,变成浅陋的商业片……现阶段的中国电影市场其实还处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状态,很多观众并不是看产品到底是好是坏,他们就在看一个热闹。假如一个影视公司特别有钱,能把梁朝伟、周润发和成龙给凑起来,哪怕用不知名的新人导演,也有可能又破一个票房新纪录。”

 

  中国导演权力榜的旧格局如今已频露重新洗牌的迹象,垄断了最多行业资源的传统大佬们,他们自然有理由、有实力也有魄力继续成为这场砸钱式豪赌中的最大庄家;而逐渐走入公众视线的大批新锐导演,或者那些昔日的冷门导演,他们当然也有迎头而上的机遇。有关以上两种局面的发生概率,在资深影评人和年轻白领观众的眼里,各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影评人集体猜想 新锐导演与市场,到底谁被谁冲击?

 

  “现在的亿元票房俱乐部非常好进啊!”几乎所有的资深影评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流露出了这种“不屑”之情。影评人张小北觉得该话题根本不值得讨论,“只要是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在项目策划和宣传发行上没有大的失误,都会票房过亿。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总票房过了100亿,但其实还在刚刚起步。”国内的院线银幕总量,现在平均以每天两个的增加量在飞速扩张,回顾往年票房破亿的华语影片,也不乏一部制作略感粗糙的类型片“一鸣惊人”的案例。

 

  关于中国导演的票房号召力,各方意见相对统一。大家几乎都认同仅依靠本人的招牌,就能带领观众走进影院的“大导演”还是只有那么寥寥数位,明星演员的存在对他们而言,并非是必要条件。剩下的那批主力导演,在短期内还达不到与老牌大腕们相抗衡的境界,他们的首要任务则是持续稳固中等成本的电影市场,确保自己排在导演大牌末几位的地位。以上两类导演,都具有轻松攻克亿元票房的能力,只不过后一类,还需在题材、卡司、宣传营销上再多费一点脑筋。

 

  分歧出现在对于新锐导演能不能撼动整个现有市场格局的看法。刚以一部成本不到800万的处女作《刀见笑》,赢得拍《画皮2》执导权的导演乌尔善,是被业内普遍看好的潜力股。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乌尔善迟早会成为“亿元票房俱乐部”的新成员,这件事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新导演想要扳倒旧大腕,仅有一次票房成绩的辉煌并非至关重要,更关键的还是要抢夺行业资源,为今后取得更大投资的拍片项目做足积淀。

 

  “在目前的环境下,给乌尔善一个题材,他的技术和想象力一定是在国内导演前十名之内。”影评人顾小白认为那些独获命运垂青的新面孔,绝非出于偶然,譬如乌尔善身为前广告导演的经验,就填补了华语大片在视觉想象力上的匮乏。说到底,新锐导演与市场之间,到底谁会冲击谁,这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漫长博弈。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