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资料图)
当地时间5月16日下午,身在戛纳的内地导演张元接受采访,介绍了新片《有种》创作和发行的情况。从1993年以崔健、何勇、窦唯等人为的《北京杂种》,到今天以80后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为故事线的《有种》,张元通过年轻人身上的变化,观察到社会的变迁。他也表示这些年轻人的共同之处是“充满理想”。
张元导演透露,此行来戛纳的重要计划是发售《有种》的海外版权,从这几天洽谈的情况来看,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一些买家对这个电影都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电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收成。张元也表示买家对自己的品牌也很有信心,张元导演曾经凭借《过年回家》获得过威尼斯银狮奖,《看上去很美》、《东宫西宫》都有60-70个国家的销售,所以他相信这个片子“会有它的力量”。
张元介绍道,《有种》的构想来自于自己的一个摄影展,选了10组年轻人来拍摄。当时就想把这些素材拍成电影,由于这个电影是个群戏,要从群像中选取整理出故事线索是很难的,剧本修改了很多遍,无论是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是一个挑战,最终他相信这将会是一个有意思的电影。
“北漂”的概念已经过时了
张元导演表示,自己拍的群体不是“北漂”,很多年前许多人喜欢提这个词,但是随着的发展,北京这个城市已经和巴黎、纽约、东京等大城市很像了,哪些人是原住民,哪些人是“北漂”已经无法区分了,所以《有种》拍摄的是一群在北京生活非常艰难,但是又很愉快的人。用 “北漂”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些年轻人显然不甚恰当。
从“杂种”到“有种”
张元表示,1993年拍摄的《北京杂种》描写的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朋友,那时候自己本身也年轻,崔健、何勇、窦唯都是身边的人,所以把他们的故事做起来感觉很顺手,也保留了一些纪实的成分,然而今天拍《有种》,张元认为,“实际上是在拍我们的晚辈了”,和当年的崔健们相比,他们都一样年轻,但是从当年的“杂种”到今天的“有种”,他认为“有种”这个词汇用得很恰当。他说“有一句话叫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做这个电影之前,我对如今的年轻人有一种误读,因为改革开放30年,我认为他们应该特别幸福,但是当调查工作结束以后,我发现他们很困难,无论从情感方面还是生活方面,而他们面对是问题更为复杂,这也更加激励我,让我更深层次的去挖掘他们的故事。
表现主流没有意义
从在谈到该片聚焦的是否是边缘人群时,张元表示,表现主流没有意义,“而正是这些所谓的边缘人的状态,不断的立体化的时候,正是这个社会的进步”。他们的共同点之处是“充满理想”。
张元也透露,目前正在筹备一部名叫《刽子手的花园》电影,由张小波的小说改编,今年内将开始筹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