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说》剧照
《武侠》剧照
由程小东执导,李连杰、黄圣依、林峰出演的《白蛇传说》昨日在京发布了首款预告片,并宣布将于9月底国庆档上映。《白蛇传说》翻拍自徐克经典旧作《青蛇》,但程小东在新片中大量使用特技,使电影的风格趋于“指环王式”的魔幻。程小东表示,武打动作不可能有太大变化,因此他希望在别的方面做一些尝试。事实上,程小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陈可辛、徐克今年不约而同推出武侠新作,并都在努力求变,企图在技巧或是风格上推陈出新。所谓穷则思变,求变,也是武侠电影在遭遇市场份额萎缩时的必然选择。
武侠片的窘境:市场份额萎缩
早在李小龙时期,香港动作片就风靡世界。到了张彻、胡金铨手中,动作片里多了一份导演的情怀。“武”之外更有了“侠”,于是“武侠”不仅变成一种电影类型,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之后,武侠电影迎来了一个辉煌年代。张艺谋一部《英雄》,以2.5亿元票房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李安凭着《卧虎藏龙》,将诗意的中国文化输入好莱坞。然而,到了中国电影百亿元年,武侠电影却逐渐势微。《英雄》的时代,全国票房不到10亿元,武侠片就占了四分之一;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百亿元,《狄仁杰》、《叶问2》、《剑雨》等武侠电影的票房加一块还不到十分之一。今年上半年,阵容鼎盛的《新少林寺》票房刚过2亿元,而新版《倩女幽魂》票房不到1.5亿元,“钱景”并不乐观。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电影愈来愈多元化有关,但武侠电影的确面临单片票房不高、整体市场份额萎缩的窘境。
解决的方法:新瓶装旧酒
所谓穷则思变。改编经典的“炒冷饭”(如新版《倩女幽魂》、《新少林寺》)不管用,按传统经典依样画葫芦(《剑雨》)观众也不买账,偏偏武侠片又几乎是唯一一个能够“通杀”国际国内市场的商业电影片种。这种情况下,“求变”理所当然就成了各位武侠电影导演的必然选择。程小东、陈可辛、徐克今年都有武侠新片推出,他们各自进行了“求变”的尝试,虽然方法各异,但都是在向好莱坞学习取经。
变化一:魔幻武侠 代表作品《白蛇传说》
作为动作指导出身的电影导演,程小东比很多人更明白武打动作的局限性。“就像李连杰以前说过的,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脚,不可能变出三只手三只脚来。武侠电影发展到今天,在动作设计上已经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了”。但程小东认为,完全抛弃“武打”另起炉灶也没有必要。“武侠本身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如果看重国际市场的话,没必要另起炉灶,而是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包装。而好莱坞特技是一种有益补充”。据程小东透露,《白蛇传说》投资将近2亿元人民币,很大一部分投资就用于特效制作。《白蛇传说》一共1800个镜头,其中有1500个特技镜头。“这是一部与以前的武侠电影完全不同的片子,有着魔幻的风格。”他自信《白蛇传说》的魔幻风格和视觉冲击会让人想起《指环王》。
变化二:医学武侠 代表作品《武侠》
陈可辛给自己的新片直接命名为《武侠》,他想在武侠电影领域开疆拓土的雄心可见一斑。《武侠》打出了“武侠”的招牌,找来了能打的甄子丹、够帅的金城武、“独臂刀”王羽和游走于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的汤唯,到头来却宣称自己是一部反武侠的片子。事实上,《武侠》前半段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后半段则在致敬邵氏老片《独臂刀》,颠覆了传统武侠电影的叙事逻辑。玩颠覆之余,陈可辛又向热播美剧《豪斯医生》取经,打出了“医学武侠”的旗帜。甄子丹的每一次出手,都有医学怪侦探金城武在旁分析:这一拳打中了什么神经,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一招又命中了什么穴位,人的心脏会有什么反应……连电影的片头也与《豪斯医生》的片尾有几分相似。尽管《武侠》票房不佳,口碑也两极,但陈可辛勇于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变化三:科技武侠 代表作品《龙门飞甲》
和陈可辛、程小东相比,徐克算得上老牌的武侠电影导演了。他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已经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教科书。同时,作为电影里的“技术控”,徐克也是最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的导演。将于年末贺岁档上映的《龙门飞甲》翻拍自《新龙门客栈》,只不过这次徐克给电影披上了一层3D的外衣,他要做的是“科技武侠”。“为什么要做3D?因为不同的技术会带给我们另一个电影世界、另一种境界。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技术出现。《阿凡达》上映后,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接收过来?”徐克对待3D技术的态度非常认真,《龙门飞甲》开拍之前,他邀请了《阿凡达》3D制作团队到北京训练他自己的3D团队,拍了一部实验性的3D动作片《抓猴》当练手。徐克对待3D技术的认真态度,吸引了已经不怎么接戏的李连杰的加盟。李连杰坦言,自己就是冲着3D来的,想看看3D的武侠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
■莲珠箭
武侠七十二变
如果问一个老外,最喜欢的中国演员是谁,答案多半会是Jakie Chan(成龙),或者Jet Li(李连杰),不会有第三个名字。原因无他,中国电影发展了百年之久,能够横行天下的,还是只有武侠片这一个类型。
武侠片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求变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李小龙的电影给人的印象是个人的武打盖过一切;早期邵氏的武侠电影,打斗是打斗,文戏是文戏,并不搭调;到了张彻、胡金铨的年代,打戏和文艺已经不可分离,更多了一丝导演的个人情怀;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是将文化武侠带到了好莱坞……可以说,武侠电影自诞生时起就一直在变化。通过一次次变化,武侠电影获得了一次次的新生。
求变于武侠电影而言是件好事。不论徐克、程小东等人的尝试是会成功地开启一个武侠电影的新纪元,还是失败地宣告“此路不通”,“求变”行为的本身起码就表明了武侠电影导演的一种态度——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眼前的危机,正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