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吃公家饭拍片 “定制电影”的出路

章明导演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植入陕西安康紫阳的山歌

 

  拍公家的片、吃公家的饭,可能只有从这点上入手,通道县才有利可图。否则,让观众自费去看那些“定制广告”似的电影,这买卖很不好做。

 

  据《潇湘晨报》报道,在将于8月上档的电影《通道转兵》里,一群地方官员集体“触电”:湖南通道县副县长等人纷纷扮演角色。副县长等人亲自上阵,貌似想过把戏瘾,但实际上,地处湘西的通道县试图通过投资电影,营销城市品牌,推广红色旅游。表面上,这种注资好像互利双赢。

 

  拍好一部片子,当政府色彩太过浓厚,它就会更多地成为一种政绩。通道县似乎没有在决定电影好坏的制作环节上下工夫,从剧本到演员,它始终还是部主旋律小片。现在,多数电影都要进入院线,参与竞争。一旦没有宣传配合,没有观众支持,那么其存活率就会非常低。一部电影好,人们只会说是导演好;当一部电影卖得不好,那就是制片人的不对了。

 

  尽管地方政府拿出了做地方品牌营销成功的《非诚勿扰2》的案例,可惜这不足以成为对照依据。《非诚勿扰》系列确实拉动了杭州西溪和日本北海道的旅游业,但双方的投资渠道不一样,幕后金主更不一样。再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地方政府的体量不大,要想按某些大制作的定制模式分一杯羹,实在有些困难。拍公家的片、吃公家的饭,可能只有从这点上入手,通道县才有利可图。否则,让观众自费去看那些“定制广告”似的电影,这买卖很不好做。

 

  通道县的做法并非单独案例。像去年刘杰的《碧罗雪山》,许多人看出了它的主旋律包装外壳。导演有追求,故事不错,地方政府也配合。照理说来,它在去年上海得奖,艺术成就不低,结果现在依然面临艰难的上映问题。再到今年在上海获奖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它的命运同样生死未卜。电影强势植入了陕西安康紫阳的山歌,导演章明选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表现了田园牧歌式爱情的幻灭。好在可能地方政府很满意,据说导演又带着团队跑去陕西看景了。拍摄那么多年的县城题材,章明好像找到了诀窍。

 

  这些电影会出现一些“负面内容”,比如对拆迁的控诉、对公务员生活的讽刺。然而这些都赶不上我在“土豆映像节”上看《潮逐浪》时的震惊,这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短片,它出自年轻创作者,但最后出品人居然就是象山县政府。据说,短片脱胎自象山举办的电影公益活动,耗费几百万元,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年导演。然而看到偷渡等内容时,作为观众还真是为象山县政府捏了一把汗。很多人都欢迎这样的推手举动,年轻导演确实得到了展示平台,然而,地方政府是否从中获利,这个当真不好说了。

 

  可见,政府定制电影有多种类型,是非好坏纷纭待定,但是其中的某些路线很难畅通,基本已确定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