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八一厂厂长明振江:体制内的辉煌与困窘


八一厂厂长明振江

 

  对于新中国电影观众来说,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不可磨灭的观影记忆。光芒四射的五星军徽,仿宋体美术字厂名,雄壮铿锵的军歌。很长时间里,中小学校的男孩子们只要看到这三者出现大银幕上,马上血脉贲张:战斗就要开始了!


  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在近60年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诞生出几代电影观众心中的红色经典。军事教学片《地道战》《地雷战》的剧情紧张诙谐,超过今天很多影片。《英雄虎胆》是剿匪片和潜伏剧的先导。《柳堡的故事》首次把缱绻的情歌谱入战士的心房,《农奴》成就了中国黑白影像的高峰,载歌载舞的《东方红》对新中国声音传播之广更是前所未有。80-90年代,八一厂重点拍摄军事战争题材,特别是三部六集的巨片《大决战》,创下了世界战争片史上的多个记录。八一厂的纪录片在业界一向以工作艰巨而制作精良著称,1984年的《国庆阅兵》至今仍然被资深军迷奉为经典。八一厂在译制片方面的实力往往被大众忽视,实际上《翠堤春晓》《巴顿将军》《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等优秀译制片都是出自八一厂。


  八一厂毋庸置疑是国家计划体制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军队作风。在60年间,八一厂积聚起雄厚的技术人员力量,正如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可以完成艰巨的拍摄任务。但它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机构庞大,教条思维等。随着21世纪电影产业化改革的高速推进,八一厂面临了体制的困局。一方面,它因军队制片厂的定位而不可能像中影、上影一样进行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思考现代电影企业需要面对的效益、受众等市场化问题。


  正如和平年代里军人会对自身价值感到一丝困惑,八一厂在产业化的转型过程中也有些茫然。一个表征就是,八一厂的影片在大众中形象逐渐模糊了。事实上,八一厂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中国电影道路,很多新的战争片如《集结号》《赤壁》里都有他们的贡献。在最新作品《飞天》中,八一厂电影工作者甚至开始把目光艰难地投向未来和太空。


  在刚结束的第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飞天》勇夺含金量高的最佳故事片奖,但也受到了“爆冷”的争议。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独家对话新浪娱乐,回应有关《飞天》的争议、详解八一厂的体制内生存之道。


  谈《飞天》:8300万票房创八一厂最高


  “我看了大家对金鸡奖的争议,包括程青松(微博)的话,批评金鸡奖评委老化之类的。我觉得《飞天》的得奖还是体现评委会对这部电影的鼓励。虽然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作品,但确实有突破、有创新。影片前半部分比较拖沓一点,形态比较原始,常态多,后半部分从领导专家普通观众都觉得好。而且《飞天》没有提一句党,没有一句政治口号,我们也特别注意把握。奖项评选不是十全十美、我们的作品也不是尽善尽美。不要非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总会有一些遗憾的地方。


  市场方面,《飞天》得到院线的集体支持,现在票房是8300万票房,是八一厂票房最高。‘飞天’这两个字是胡锦涛总书记给宇航员的宇航服题的,当时我们想请总书记单独给题匾,总书记非常谦虚,从来不题匾。我们写了报告,申请就用宇航服上这两个字,也是让我们得到创作上的灵感和启发,才有了现在的片名。”


  三大困境


  体制困境:积极呼吁能开放军队的发行放映


  “有人说八一厂是体制内的,说现在体制要改革,李长春同志三次到八一厂视察、看望老艺术家,说你们是军人,目前不存在改制改企的问题,你们要搞活机制,不管体制内外,出精品是关键。体制内也可能出精品,体制外出的也不都是精品,不能把体制和出精品简单划等号。


  我们也有缺陷——我们没有院线没有市场,不像中影有自己掌握的独家院线遍及全国,我们主要是为三百万解放军服务,可以说部队内部有我们自己的市场,内部的院线,我们没有面向市场、社会的院线。还是因为体制的原因。我们也积极呼吁能开放军队的发行放映,但开放不了,过去我在总局里也分管过这个。现在全军有88个文化站、分站,遍布各个大城市,军队内部的放映队伍有将近5000个35毫米机器,除了为部队服务,也完全可以为老百姓服务,如果开放的话会是一个极大的市场。”


  主题困境:《集结号》最早是要跟八一厂合作


  “我在澳大利亚做过国际‘亚太银屏奖’评委,也极力地给《唐山大地震》争取奖项,片子确实不错。《唐山大地震》获得六项提名、两个单项奖。我充分认同。很多人不理解冯小刚(微博)为什么在大学生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季的台上感谢我,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他是在体制外的新兴的民营公司拍了很多不错的片子,我们也向他学习,互相学习。要有非常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把中国电影搞好。


  冯小刚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他拍《集结号》最早是要跟八一厂合作,但我们把剧本报到总政、各个部门,各种原因,没有拍成。这种争论现在军队专家还有。像谷子地这种行为,任何国家的军人都是不允许的,因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能说谷子地这种行为作为军人的常态。当然他为了战友、为了这一连人不断的“打官司”,可以说是穿军装的“秋菊打官司”。部队内部有很大争议,很多老同志不理解。作为一个民营公司,通过人性的角度反思战争还是很深刻的,也是应该的。


  拍摄过程酝酿了好长时间,我跟冯小刚也交流了好几次,我也跟有关方面的领导再三呼吁,最后还是积极支持,但八一厂不署名。里面的坦克都是八一厂的,包括我们拍战争片的美术师也去帮忙。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觉得八一厂作为在总政领导下的单位拍这样的电影不太合适吧,民营公司(拍)可以,八一厂(拍)不太好。也是一个遗憾,很多老同志写信反映提意见,上级机关答复说:‘不是八一厂拍的’。老同志说,‘不是八一厂拍的就对了!’——这是八一厂的局限性。


  再比如朱德的形象之前在表现三大战役的电影中都是配角,台词也不多,《太行山上》里成为绝对的主角,本来还有毛主席,我们下决心都删掉,不表现延安统战部。这也是冒风险的,以往都要求有毛主席才能把影片撑起来。


  我们还拍了另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战争片《北纬三八线》,全景式的展示。这部片子现在还封存着呢,这也是我们八一厂的特殊情况。片子特别好,高层领导、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看了都说好,但外交部门的领导提了意见,国际形势复杂,朝鲜半岛又很敏感,所以就被搁置。这部电影如果拿出来,我可以说3亿票房没问题。可能创造八一厂新高。”


  现实困境:两个不适应、两个老化和“一进一出”的瓶颈


  “两个不适应、两个老化:和总政、全军部队官兵、广大观众的要求还不是适应,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式还不适应,人才队伍老化,器材设备老化,还有‘一进一出’的瓶颈:剧本创作和市场营销的瓶颈。问题我们早就认识到了,但要解决很难。


  目前剧本是我们自己的同志写,几个国营大厂唯独八一厂保留了剧本策划部,现在各个厂都很羡慕。我们也在积极吸引军内外的作家来写。但因为利益驱动,很多作家都被吸引去写古装的、搞笑的电视剧了。


  国家对八一厂虽然没有盈利的要求,但是我们自己要压一压担子、积极创作。除了军人,我们还有职员干部,职工自己挣钱自己养,现在有将近400多职工,还不算临时工。发工资的是1400多人,真正的军人干部才500多,还有离退休的老干部要养。我们也开玩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窘迫、困境我们都有,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我们还没有,我们还不能放开去搞市场化。”

 

下一页

访谈实录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