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海报
一年一度的“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即将于12月中旬开始,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发起人郑琼依然忙碌,但也没有明显的兴奋,因为她心里知道:“中国纪录片的专业水准跟海外比,差100年不止。”
今年8月,法国国宝级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带着他的新作《海洋》登陆中国电影市场。这部由雅克·贝汉带领400多人的团队,费时5年,耗资6000万欧元拍摄的纪录片,在法国拥有2783万美元的票房的骄人成绩;在亚洲日本,《海洋》更是超越盛极一时的《阿凡达》。然而《海洋》在中国上映以来,票房仅为6000多万人民币,与同期上映的《变形金刚3》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相比,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根据《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仅有4部纪录片进入市场发行上映,票房收入为225.6万元。对于纪录片发展缓慢的中国来说,无论是投入资金还是票房回报,都是中国纪录片导演无法企及的梦想。纪录片在中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纪录片缩影:一个孤独的纪录片人
清冷的早晨,一弯月亮还高挂在空中,一群天鹅划过静谧的天空,几只白琵鹭在黄河滩上静静地觅食……这就是纪录影片《家园》中黄河中下游的一幅景象。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上,《家园》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主竞赛单元角逐中获得“最佳短片奖”。虽然这部影片只有短短四分多钟,却是导演乔乔用了4年时间,从2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剪辑而成的作品。
2008年,6个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上路了,虽然到现在只剩下乔乔和他的90后助理小王,但4年多的时间,他从未想过放弃。乔乔和他的“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摄制组一年四季奔波在黄河上,因为没有车,每天背着一百多斤摄录器材往返于驻地和拍摄地,有的时候要走上一两个小时。
啃烧饼,睡帐篷更是一种常态。早上一个大饼、一瓶水,中午因为要节省时间,常常顾不上吃。常年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乔乔显得有些营养不良。第一眼看见乔乔,戴着深色的眼睛,穿着迷彩服,很难将他和26岁充满激情的年龄联系在一起,也许只有在面对动物的时候,才能看见他眼里的光芒。对于如此辛苦的拍摄状态,乔乔并没有放在心上:“没有觉得苦,已经习惯了,就这样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乔乔认为自己是个一根筋的人,只要是喜欢的都会想办法去做。饭可以暂时不吃,觉可以暂时不睡,而他酷爱的生态环境纪录片,却不可以不拍。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拍摄过程中,资金成为最大的困难。
4年的拍摄过程,共耗资49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数字。没有投资者的投资,没有基金会的援助,没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这个青年身上。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纪录片也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乔乔导演认为,电影业的过度浮躁,造成纪录片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而资金、设备和专家等资源的匮乏,电影人的急功近利,种种现状致使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摄制在中国尚处于零起步状态。“当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的时候,有人曾声称‘纪录片的春天’来了。事实上,每年国家生产的纪录片一共才多少部,有多少进了院线,有多少人买票去看,又有多少在央视的纪录片频道和电影频道播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商业片垄断市场,院线、观众冷落纪录片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还是叫‘纪录片的冬眠’更靠谱些。”对于纪录片的未来,乔乔并没有盲目乐观。
为了筹措资金,将纪录片继续拍摄下去,“我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车子卖了200多万元,又向家人、朋友借了200多万元来维持拍摄。实在没钱了,就去拍摄一些广告或商业片,赚了钱就再次投入到纪录片的拍摄中。”
为了省钱,住最便宜的旅店,或者就是在拍摄地附近搭个帐篷,风餐露宿,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生活上的开支能省就省,但拍摄一点不能马虎,黄河沿线反反复复的走,一年四季反反复复的拍。他唯一觉得抱歉的是对他的助手,“刚满20岁的大小伙子,跟着我啃烧饼,吃咸菜,我看着挺心酸的。”
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人们对纪录片没有兴趣,很少有人愿意进电影院看一部纪实的影片,另一方面大多数纪录片很难拿到拍摄许可证,根本就没有进电影院公映的资格。同时纪录片的运作也不同于商业片,一部商业片,什么时候拍,什么时候剪辑,什么时候宣传推广,什么时候上映,都是有计划和安排的,而纪录片需要的恰恰是时间,而且是大量的时间,积累的越多内容越丰富,但时间就是金钱。乔乔认为,无论面对怎样的问题,作为纪录片导演,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必须的。
现在的乔乔正在为一部商业片做摄影师,这并不是离开纪录片的信号,而是源于尴尬的现实,“没钱了”。在中国民间纪录片还不成熟的今天,纪录片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从拍摄器材的购买到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都是由导演自费解决。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