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制作班底揭秘 法金牌团队为保驾护航


《我十一》海报

 

  上周,王小帅与法国“新浪潮教母”阿涅斯·瓦尔达在上海进行艺术对谈,他的身份是第九届法国电影展的形象大使。而半个月后,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法合拍片、王小帅导演的《我11》也即将于5月9日在法国上映,而内地则取谐音5月11日交由福建恒业电影全国发行。最近,担任本届形象大使的王小帅在马不停蹄为自己的新片做宣传的同时,也不忘介绍他的金牌团队。


王小帅新作开启中法合作新篇章


  《我11》是首部受惠于2010年4月签署的《中法电影合作协议》的电影,由法国ARTE和国家电影中心南方基金等提供资助。用法国电影联盟主席安东尼·德·克雷芒·东奈的话说就是,“在这个框架协议下,所有的电影,如果有法国方面参与制作的话,就可以被认为是法国电影。反之也是一样的,如果法国的电影有中国参与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用更简单的话说就是,中法合拍片在两国都享有本国电影待遇,在中国,完全可以认为《我11》就是一部中国电影。


  受益于两国间官方的合作,《我11》的拍摄地是在中国的重庆,由导演王小帅协同闫妮、乔任梁等国内演员完成,但后期制作则交给了法国巴黎实力雄厚的团队,并在那里完影片的剪辑、调色等制作。其中,剪辑师是来自法国的Nelly QUETTIERR,她的代表作品是影坛佳作《新桥恋人》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领悟,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陌生化效应,很多我们习惯于忽略的文化景观,特别是细节的东西,都被他们保留甚至放大,最终的成片让我很惊喜”,王小帅特别欣赏法国人对于电影的热爱和文化使命感,特别是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让人佩服,同时他也对这个“肥水不流外人田”合作协议保持高度赞扬,“这个规定实际上也很聪明,政府通过其他渠道给到的资助资金,实际上他们提供的是后期团队,实际上还是把资金消化在了法国。造成了法国的电影制作工业能够持续,让这些工作室、制作公司能够接到单子有活干,人才能够培养起来。这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循环。”王小帅也希望自己的《我11》能够顺利地给中法电影合作来个开门红,将这种模式推而广之,受惠于更多的中国电影。

 



《我11》拍摄地搭景现场图


“用买别墅的钱来换取幸福感”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是中法合拍电影,受惠于法国方面的资助,但王小帅本人还是将身家900万投入到《我11》中,最终由北京冬春文化传播公司拍摄完成。王导笑称,自己是用人家买别墅买豪车的钱来投拍电影,“能自由地拍我想拍的电影,这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王小帅也在前日的看片会上大倒苦水,“人家都是花钱去搞大场景让人看到是大制作,而我投了巨资目的是让人看不出我的场景里有人工的痕迹,这就是差距。”原来,背景中70年代的《我11》拍摄地为重庆边郊的一个废弃兵工厂,王小帅及制作团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复原始景观,甚至花钱在半山腰上重置了一条街道,标语墙、巨大的毛泽东塑像、三线工厂、民居还有各类生活服饰用品都高保真地还原了70年代的原貌。


  “影像的目的在于记录,国内的变化这么大,老城墙拆了,老宅子也拆了,这些‘三线’的老厂,早就被夷为平地了。一些故事和素材再不做的话就更加抢不回来了,趁我们这辈人还在,能用电影的形式保留下行将消逝的文化,也是作为电影人的使命吧。”王小帅在感激法国团队的付出的同事,更希望《我11》能够给国人带去一点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时光网认同其观点和立场,以及认同文中所述皆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