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片国外拿奖国内不买账 文艺片出路何在


《浮城谜事》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

 

     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格布曾公开表示自己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华语片应该保持真我和真实状态。”而戛纳选片主席蒂埃里·弗雷莫的回答或许更中肯一些:“今年中国送来的影片没有达到戛纳的预期。”第65届戛纳电影节今天就开幕了,主竞赛单元华语片的再度缺失,让网络上各种分析帖也随之而出。有称华语电影太过商业化,有称华语电影太过中国化,还有的认为,法国人偏爱自己投资发行的片子。另一方面,受到欧洲三大电影节青睐的中国导演,作品在国内观众却并不买账。
 

  这样矛盾:是标准的问题,还是审美的问题?

 

  去年刚被解禁的娄烨,成了今年唯一与戛纳“发生关系”的中国导演,他的《浮城谜事》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此前,他的《紫蝴蝶》和《颐和园》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后者正是导致他因“违规参赛”在国内被禁五年的主要原因。2009年,娄烨再度凭借以DV拍摄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入围,并斩获“最佳编剧”大奖。但是,当《紫蝴蝶》在南京工人影城放映时,却遭到观众投诉。“有观众很生气地跟我们说,片子放乱了。他们以为我们把第三本拷贝当成第二本在放。但其实,片子本来就是拍成这样。”江苏省电影公司营运经理欧阳冲当年还在影城时,便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无独有偶,当贾樟柯擒获金狮的《三峡好人》拿到电影院后,等待这位大奖得主的,是残酷的“零票房”。“我们还算不错的,给它排了片。但上映之后根本没有人看,一天顶多有个一百块钱票房,这就相当于是零票房了。”

 

  作为电影业界资深人士,欧阳冲认为,吉尔·雅格布说的“保持真我和真实状态”正是所谓的“标准”的问题,而跟审美无关。“中国电影病了,而且问题很严重:我们拍电影找不准点,抓不住主旋律。首先要确立目标,确立现实。现在华语片动辄古装、武侠、魔幻,偏离了所有的现实。而贾樟柯、王小帅的片子虽然关注现实,但却太过灰暗。”他还认为,华语电影文化的根在中国,“中国电影也有过辉煌,《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老井》,无一不是名利双收,叫好又叫座。中国观众不认同,就是你有问题。”

 

  开始妥协:是商业走向文艺,还是文艺走向商业?

 

  2010年,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曾入围过戛纳竞赛单元,但在回国后的遭遇实在让人寒心,一部投资1800万,口碑优秀的电影最终全国票房三四百万,上映三天就已下线,而这,是王小帅第一部走进商业院线的作品。此外在柏林、威尼斯、东京等几个国际A级电影节上获过奖的《人山人海》《倭寇的踪迹》《钢的琴》等电影集体在自己的市场上受到了冷遇。今年,王小帅的《我11》将在5月18日上映,几天前来南京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影片排期的担忧,并坦言,每天都会问自己,这样天天卖命吆喝是为了什么?影片从未进过影院的娄烨,也在今年初来南京时告诉记者,《浮城谜事》会按照商业的运作来做。此外,今年《桃姐》的成功更让人看到了文艺片在走向商业后的前景。

 

  “这是他们(文艺片导演)必然的妥协。”欧阳冲说,“商业是个中性词,而不应是贬义词。文艺片想补足商业这一课,它的潜台词就是在向大众转变,这是好的转变。电影的基础就是有一定量的观众群。那些在国外获了奖、在大学里放几场得到大学生欣赏的片子,和让整个观众群欣赏,是两个概念。”

 

  解决途径:是混进商业院线,还是另辟艺术院线?

 

  不止王小帅一个导演向记者表示,中国的艺术影院太少,“法国有5000多家影院,其中3000家放商业片,剩下的2000多家是留给艺术片的。我这片子(《我11》)在法国也上映了,进的就是艺术院线。”南京导演王超的作品,深受法国观众好评,但《重来》去年在南京上映时,排片惨淡,说起这事,王超曾幽默地向记者表示,文艺片冲进商业院线,“我都觉得悲壮。”

 

  近几年,在国内成立专业院线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家文艺院线或纪录片院线成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据记者了解,中国的艺术院线其实早在2001年就有,名为“AG院线”,专门做艺术片的发行,欧阳冲当时所在的工人影城正是全国首批加入AG院线的影城之一。当时AG的几部文艺片,如《那人,那山,那狗》,均是晦涩难懂,很多观众都看不懂。“观众越不看,影城就越不给排片。最后,AG只维持了半年左右,就倒了。中国也没有再出现过艺术院线。”在欧阳冲看来,艺术院线可以重新尝试,“这也是很必要的。它可以集中精力操作一批艺术片,通过商业运作来重新包装、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