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大片《饥饿游戏》 上映11天掘金1.3亿


《饥饿游戏》剧照

 

  上映11天,北美现象级影片《饥饿游戏》在内地斩获1.3亿元的票房,排片量始终牢牢占据首位,25日(周一)在十五大城市中的电影排片份额甚至小幅反弹,重新回到20%以上。伴随着平稳上升的票房数字,内地观众和媒体对《饥饿游戏》的看法并未像北美那样呈现好评爆棚的一边倒状,自上映之日起,争议之声就从未间断。

 

  对于《饥饿游戏》,最大的争议莫过于观众对影片类型和定位的评价。

 

  观众吴菲将该片形容为一盘“怪味美国派”,并将《饥饿游戏》和《暮光》做了比较。她提到,《暮光》女主角对自己的角色有段妙语:“我就像一个中介物,花几美元进电影院的女孩子只想通过我演的贝拉,花痴一下吸血鬼爱德华而已。”而《饥饿游戏》中的凯妮丝却是一个保护者,负责鼓励母亲直面厄运、志愿代替脆弱花朵一样的妹妹上生死场,然后在丛林中用有力的奔跑和高超的箭术保护搭档,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观众。

 

  至于“美版《大逃杀》”的说法,则明显偏离了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初衷。作品对成长和人性因素的强调,这一点在《饥饿游戏》官方制作手册里可以找到答案:“凯妮丝在国会区的历险,她顶替妹妹参加的这场游戏,或许有着科幻惊悚片令人窒息的元素。但是故事的核心,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姑娘身陷强权、不公与求生本能的挣扎,在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过程后,她的顽强令她最终找到了爱情、独立和自我价值。”

 

  另外一些观众则更愿意从现实层面解读《饥饿游戏》的社会意义。这和导演盖瑞·罗斯的意图不谋而合:质疑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会引领我们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世界。

 

  对比《饥饿游戏》在国内外影评网站的得分,会发现国内网站对《饥饿游戏》打分偏低:豆瓣只给了6.6分,时光网给了7.7分,而北美影评网站IMDb给了7.6分,Rotten Tomatoes(烂番茄)媒体新鲜度85%,观众新鲜度85%,都是很高的评价。中国观众与欧美观众的口味如此不同!

 

  从年初的《碟中谍4》到不久前的《复仇者联盟》,路数各有不同的好莱坞大片在内地票房接连刷新纪录,却证明了同一件事情:中国观众似乎更喜欢那些来自大场面、大动作的直接刺激。作为内地引进的首部“狮门作品”,这令许多观众对《饥饿游戏》赋予了别样的期待。而实际上,该片在美国的定位是PG-13级别的“剧情片”。狮门曾经预言:等到《暮光》系列的粉丝真正长大成人后,《饥饿游戏》将会接替前者成为青少年最爱的电影。两极化的口碑背后,正是内地观众对影片预期定位不同所造成的偏差。

 

  此前,为了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饥饿游戏》片方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决定:为中国观众度身打造内地版预告片,这也让电影在国内未映先热,成为首部邀请中国预告片制作人加盟的海外影片。

 

  《饥饿游戏》制片人妮娜·雅各布森表示:“忠于原著是项很大的职责,主人公凯妮丝的个人观点就是这部电影的心脏和灵魂。”出品方美国狮门影片公司也将柯林斯视为“饥饿游戏之母”,并向她保证,会信守承诺,忠实原著。从小说党(包括北美和内地)的反馈来看,导演盖瑞·罗斯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在商业化运作中,除了口碑以外,票房数字成为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特别是《饥饿游戏》已先在北美爆棚,内地票房表现自然受到业界和同档国产片的瞩目。目前,《饥饿游戏》在北美掘金超过4亿,内地首周末票房6580万元,空降排行榜冠军。时光网形容这个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饥饿游戏》结束了《黑衣人3》对内地电影市场连续三周的统治,还帮助引进片连续22周称霸票房榜。”

 

  6月14日的上映日期,帮助《饥饿游戏》抢得端午先机。至于在暑期档学生观影群体上的竞争优势,要在6月底才能逐渐显现。从原著小说的火爆畅销、MTV大奖从提名到颁奖一路挤掉《暮光》,再到“90后”好莱坞新偶像的崛起,《饥饿游戏》在第一认知上都被冠以“青春电影”的标签,因此,不少影院经理都表示,不论是长线优势,还是北美余温,《饥饿游戏》能否取得令人满意,或者说配得上其“现象级大作”之称的票房成绩,在今年国产片当道的暑期档,坚持就是胜利。

 

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时光网认同其观点和立场,以及认同文中所述皆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