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将美国进口大片的限额由每年20部提高到34部,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月将有2到3部美国大片进入中国。
根据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进口电影票房为52.7亿元,同比增长了90.4%,而国产电影的票房为28亿元,下降4.3%。面对气势如虹的好莱坞大片,国产影片如何抗衡?本期《新财富夜谈》力邀华谊兄弟董秘胡明、光线影业副总徐林、国影基金创始人王国伟,共同剖析中国电影产业。
国产电影的“偷票房”
叶檀:我们今天请到了三位电影界的资深人士为我们揭开面纱。去年中国电影产量创出历史新高,据说这个数据注水,不正确,到底有没有呢?
徐林:数字来自电影局的官方数据,从我们实际了解的情况看,应该是比较相符的。现在电影市场逐渐走向规范,但是还存在一些票房的透漏瞒报的情况,我觉得不是注水了,而是少报了,可能票房还要高一些。
胡明:偷票房在行业里面是公开的秘密,票房少报了,我跟徐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
偷票房是电影业中常用的一种偷梁换柱的手段。假如你去看A电影,电影院给你一张B电影票去看A电影,票款算到了B电影头上,A票房就差了。通常是小片偷大片的票房,因为小片一般给影院的分成多,一般在60%到65%之间,而大片给影院的分成一般在57%以上,发行方和影院达成协议,给影院多一点分成,这样影院也乐得帮忙偷票房。
制片人体系
必须取代导演体系
叶檀:刚才说WTO电影业要开放,到2016年咱们国门一打开,好莱坞的电影冲过来,大家担不担心?现在每年34部电影咱们已经应接不暇了。
徐林:这是电影业同仁都担心的事情。国家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条件来保护国产电影,包括国产片当期保护月,国产片资助的税收政策、优惠政策。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本身来讲,不应该是固守,应该是开放走出去。
王国伟:打个比喻,我国的电影工业就像30年前的汽车行业,现在如果不跟世界级别的公司合作,那就是闭门造车。我们受到冲击以后,生产技术、营销能力、价值观等逐步和好莱坞统一,到那个时候,可能国产电影才会好。国影提倡中国的文化元素、好莱坞的编导、好莱坞的制片、全球发行、英文拍摄,以此来使影片走出去。
合拍片的模式并不是最近才在国内电影业流行起来的。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这股风潮尤甚。跨国合拍其实是国际普遍使用的融资方式,尤其在欧元区,国家间投资、制作、发行渠道基本打通,少有片子是一国独立投资。
叶檀:我听说《唐山大地震》、《画皮2》的电脑特技都是国外的一流团队来制作的,据说那个钱海了去了,是吧?
胡明:还好吧,现在3D普及得非常快,一部电影转3D的成本是500万人民币。我们不担心技术进步导致的成本上升,最主要的是把故事讲好。
王国伟:国影最近要拍《藏地密码》,六集 ,每集投资在1.2亿到1.5亿美元。我们要借鉴好莱坞模式,在生产流程上的每个人,编剧、导演、演员都是一个零件。在和好莱坞的主流公司合作中,他们在做,我们在旁边看,看得有一点眼花缭乱。通过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意识到导演体系必须去掉,制片人体系必须到来,这样电影工业时代才会到来。
叶檀:现在的电影业还是一个英雄主导的时代,既做制片,也做导演,讲故事,什么都要会。这样的英雄其实是很少的,而且有不可逆的风险,万一他生病了,情绪不好了,谈个恋爱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专业分工,各司其职,一个制片人体系取代导演体系的电影工业时代。
国内电影投资是高风险行业
去年中国电影拍摄了791部,其中约260部上了院线,其他的都躺在仓库里。徐林称未公映的影片大多是通过电视或网络渠道播映,其中不超过30部电影能赚钱。按照目前国内电影业内的平均投资情况计算,700部影片每部平均投资额在1000万元左右,总投资额在70亿元,亏损40亿元,90%的投资都是亏损的。有电影投资人直言不讳,指望在中国投资电影赚钱是不可能的。但尽管如此,目前仍是热钱满天飞。
叶檀:大家进去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种心态是,我特热爱艺术,亏了也是为艺术作贡献,心中无憾。第二种呢,你根本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事了,电影亏本了,你发觉导演买房子了,演员度假去了,大家都过得很滋润,就你亏钱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控制风险呢?
王国伟:电影就是一个私募投资,但是现在缺乏监管,很多钱其实是被操盘手赚到了。好莱坞用于监管的费用要达到8%,从电影制作到后期宣传、发行、销售,到最后收款。这钱不是某一个导演,某一个制片说花多少就多少的,要分期投资。好莱坞有三大收款公司,它们的信誉比银行还高,此外还有强大的律师体系,包括卡梅隆也必须带着律师来谈生意。人们能相信这样的体制,投钱能收回到钱。在中国有二三十只非常巨大的基金,比如鼎晖弘毅,它们有钱但不敢投电影,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要拿出8%的监管费,而自己的管理费就只有2%。所以最好有专业的电影基金公司,专业的人员去管理,才能带来真正公平的产业投资的开始。
胡明:我2005年到华谊,一直在做电影的融资。华谊上市前那一轮增资扩股特别困难。为什么那时候演员会买,他看的是公司的面子。我们在2006年拍《集结号》的时候,跟招商银行贷款5000万,我往深圳都跑了十几趟,喝大酒不知道喝了多少,最后才贷了5000万。6年后的今天,非常多的资金想进到这个行业,没有我融不到的钱。我觉得这是一个潮起潮落的过程,如果拍了六七百部电影,大多数都会赔掉,这些资金就会退下去,然后进入到一个理性科学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