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初定下的全年600亿票房目标变成了过时的笑话,内地票房赶超北美的宏图远志也变得有些虚无缥缈起来。
2016年11月转眼就要结束了,今年中美电影市场的总体表现已算得上“轮廓清晰”。上周五,北美影市年度票房突破100亿美元(690.27亿人民币)大关,2016年成为有史以来北美票房过100亿美元速度最快的一年。即使是创最高票房纪录(111.29亿美元)的2015年,北美影市也要到12月18日年票房才突破100亿美元。再考虑到北美年底还有《侠盗一号:星球大战外传》、《欢乐好声音》、《太空旅客》、《刺客信条》等多部大片等待上映,今年北美总票房前景十分乐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11月的内地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进口片扎堆上映,但月度票房依然不升反降。至此,2016年的前11个月中有6个月(4月、5月、7月、9月、10月、11月)票房较去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今年内地总票房可能较去年微涨,但高速增长的态势已荡然无存。内地影市提前进入了瓶颈期。
就在年初,还有不少中国电影人相信内地票房将在两三年内赶超北美。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有影业老总预测未来中国总票房将超过2000亿。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某主办方甚至把李安请来参加名为“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论坛。才过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近在眼前的事又变成了镜花水月。
2016中美影市票房前十影片对比(截至11月27日)
(2016北美票房前十影片的总票房为231.4亿,内地票房前十影片的总票房为141.3亿。目前,2016北美票房前十的影片在北美年票房中占比为33.2%,内地影市的这一数据为34.2%。)
高票房影片中美差距明显 《美人鱼》一枝独秀
做一个简单的中美票房对比。今年北美票房前十的影片,8部票房都超过20亿人民币。而今年内地票房过20亿的影片仅有《美人鱼》一部,即使计算历史票房,内地也仅有《美人鱼》、《捉妖记》、《速度与激情7》三部电影票房过20亿。中美影市的体量其实还差得很远。
但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今年内地票房冠军《美人鱼》的总票房是高于北美票房冠军《海底总动员2》的。也就是说,在市场整体实力不及北美的情况下,《美人鱼》做到了超水平发挥。这证明内地影市存在着巨大的票房潜力,但目前中国电影人还对其中蕴含的市场规律不甚了了,难以持续激活这股潜力,加上无处不在的票补注水阴影,《美人鱼》的成功,目前仍属于昙花一现。
动画、漫改依然是北美“大户” 内地缺“合家欢”、“大IP”
北美票房前十的影片中,3部是动画电影,5部是漫威和DC的漫改电影。内地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则仅有2部动画电影,1部漫改电影。
首先,在北美,迪士尼、皮克斯、照明娱乐、梦工场等生产的全年龄段动画电影属于典型的合家欢类型电影。但在内地,观众还是喜欢把国产喜剧作为合家欢的首选(尽管很多国产喜剧中含有不少性和暴力的暗示)。
相应的,今年国产喜剧有点青黄不接,“合家欢”电影自春节档后在市场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大盘的表现。
内地观众多数不爱看动画电影的情况近几年虽有所改观,但总体来说这一领域仍是低龄观众的天下。很多进口动画电影被简单地认为是小孩子和老人看不懂的,受众多为年轻观众。这直接导致《海底总动员2》、《头脑特工队》、《魔发精灵》等北美高票房动画电影在内地遇冷。
另外,在早已步入成熟期的北美影市,近年来改编自漫画的超级英雄电影颇抢风头。在高概念电影领域,漫改、续集、共享宇宙等做法效果显著,让好莱坞持续、稳定地生产了一大批高票房影片。今年的《美国队长3》、《死侍》、《蝙蝠侠大战超人》、《X特遣队》、《奇异博士》,虽然评价有褒有贬,但北美票房都十分可观。
反观内地,虽然IP概念红极一时,但真正被市场证明具有持续票房号召力的基本还是《西游记》等公共IP。《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网络小说IP仍算新兴势力,还远不如漫威、DC培育了几十年的漫画IP成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这种市场总体遇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人很难找到发挥稳定的大IP电影救市。
中美观众口味并非总相投 《海底2》内地票房仅占北美8%
很多人认为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毫无抵抗力,但从今年的中美票房对比来看,中美观众的观影口味其实很不一样。
今年北美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只有《死侍》和《X特遣队》未引进内地。但另外八部好莱坞大片中,也仅有《疯狂动物城》、《美国队长3》、《奇幻森林》三部电影杀进了今年内地票房前十。北美年票房冠军《海底总动员2》内地票房仅为2.54亿,不及北美票房的8%;北美年票房季军《爱宠大机密》内地票房3.89亿,约占北美票房的15%;北美年票房第7名《蝙蝠侠大战超人》内地票房6.19亿,约占北美票房的2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魔兽》等北美票房表现一般的影片在内地受到了特别的礼遇:《魔兽》北美票房0.47亿美元,内地票房是其4.5倍。
尽管近年来同步、准同步的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多,但内地观众与北美观众并不总在同一个频道。除了《魔兽》、《功夫熊猫3》等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做”的好莱坞大片外,传统的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并不总能在内地“呼风唤雨”,甚至屡屡沦为哑炮。今年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一定程度上,这可能也与今年内地影市的清冷互为因果。
中国观众早已过了“填鸭”式的消费时代,无论拍国产片还是引进进口片,都得提前静下心来摸清观众的口味才行。
反之,内地观众的观影口味也需继续培养,很多观众爱看的电影还难以称得上是好电影。
(上图为近10年北美平均票价变化趋势,2015年北美平均票价8.43美元。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据美国电影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北美平均票价8.43美元(约合人民币58.19元),去年内地影市的平均票价是35元,差距明显。而且与北美平均票价连续10年增长的态势不同,今年内地的平均票价还有下降,10月的平均票价就仅为31元。更低的票价当然与两国国情关联,但也意味着内地市场需要更多的观影人次去填补差距。
例如,去年北美票房约111亿美元,除以平均票价8.43美元,观影人次约13.2亿。去年内地票房约441亿,平均票价35元,观影人次约12.6亿。显然观影人次的差距并没有票房差距那么明显(人均观影次数的差距确实非常明显,毕竟美国才3.2亿人口,中国有13.6亿左右)。
平均票价下降,总票房微涨,这意味着今年内地总观影人次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的。但怎样将观影人次的增长转化为票房的增长是中国电影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低价促销”治标不治本。
除了平均票价的异同,中国内地市场和北美市场的银幕数越来越接近,据2015年美国电影协会统计,北美银幕数为4.36万块,而中国内地目前已接近4万块,到2017年内地银幕数还将有一波增长。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李安恳请大家不要浮躁
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时,今年内地影市的颓势才刚刚露出点苗头。在大家都在畅想内地票房如何赶超北美时,李安却冷静地提醒大家市场再好也别揠苗助长,“我们现在说超越美国票房,我们人多嘛当然可以超越。但美国的流行文化非常强大,这个力道是什么我们要琢磨出来。”“我拜托大家好好把握住这个黄金时代,年轻人不要浮躁,学好基本功。电影整体、自然、健康、多样性的发展,才能起伏延续,不要一下子变得泡沫化。”
李安当时的话是个警醒,只是很多人在感慨完大师的境界后没真的往心里去。如今一语成谶,中国电影人需要再好好品味下李安的话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