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詹姆斯·卡梅隆:电脑特效无法取代真人表演

视频:詹姆斯·卡梅隆采访实录

卡梅隆有兴趣观望3D电影在中国的推广。

詹姆斯·卡梅隆称他和制片人乔恩·兰道像夫妻:有时好有时坏,但就是不离婚。

 詹姆斯·卡梅隆11年前在奥斯卡高喊“我是世界之王”没多久后,就隐匿在技术研发领域,直到今年年底,带着《阿凡达》重回主流电影市场。这次价值5亿的回归,被北美各大媒体盛赞又掀起是一场视觉革命。影片自上周起在全球上映,今日展开中国站的宣传。网易娱乐也在今日有幸采访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卡梅隆被誉为“科技狂人”、“电影之王”、“好莱坞最恐怖的人”,不过带着“潘多拉星旅游推广团”绕过大半个地球后坐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个会不时用中文念叨“谢谢”、在保安阻拦下还硬是回头跟影迷握手的白发大叔,他最喜欢的问题全部与技术有关,这种喜欢不仅表现在他会直面问题、抛出有用或有趣的答案,他也会在回答中不停思考,即便记者已满意收货,他仍急于多说几句:“我想继续探讨这个问题”。CG特效在电影中占近7成之重,在他对未来技术发展的设想里,却不会出现完全抛弃真人表演的纯特效电影,因为“电脑无法模拟人的所有表情,人工智能无法模拟人的情感。”

有国外媒体认为影片场景设计和故事都有宫崎骏的影子,在采访中面对同样的质疑,卡梅隆淡定回应:“他是我非常敬重的导演,但哪怕是一个镜头我从未想过模仿他...”至于一些相似的场景,卡梅隆觉得“也许他和我一样,都是在梦里得到灵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很认真。

回应《阿凡达》抄袭说:

宫崎骏和我思想太不同 “哈里路亚山”原型是黄山

视觉上已臻完美之境的《阿凡达》并没有就此豁免挨批:卡梅隆的“哈里路亚山”与《空中之城》里的浮岛概念雷同、蕴藏着森林能量之源的圣树也不禁让人想起《龙猫》。有国外媒体认为场景设计和故事都有宫崎骏的影子,有媒体甚至戏称“卡梅隆应该把《阿凡达》改名为《与宫崎骏共舞》”。

对这种质疑,卡梅隆似乎早已做好准备,记者还没说清楚“宫崎骏”绕口的日文名字,他便接过话头:“宫崎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动画大师,他在他的电影里创造了很多的梦一样的场景。我想用《阿凡达》给观众构筑一个存在于现实中的梦幻新世界。他的故事非常风格化,我们的思想大不同。我非常敬重这位艺术家,但我根本从来没有想过要模仿他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作品中的意象,很美很真实。像那些和“空中之城”很像的山,也许他跟我一样,从梦中得到了那些元素的灵感。

宫崎骏是位非常卓越的导演,他其实一直都以近乎操作低成本独立电影的方式坚持他的动画事业,而我就很幸运能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背景支持下,有机会在主流市场还能满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诉求,做到他那样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而“哈里路亚山”原型,卡梅隆的答案有些让人意外,“灵感来自黄山,那些陡峭的山势、岩石的质感给了我们灵感,只是我们把原型放到了天上,我本人没有去过中国,剧组派人到中国取景,在看过那些图片后决定吸取一些元素。”

展望电影技术:

科技永远不能取代演员 三年后会出现3D电视

在接受采访前,工作人员提醒称,詹姆斯卡梅隆声音比较沙哑,对收音也许不太好。来中国站前,詹姆斯卡梅隆在世界各地聊《阿凡达》聊到“内伤”。但在采访中,这位以对技术有偏执狂著称的导演一旦触及对总结、展望行业技术发展的问题时,话匣就收不住了。

《阿凡达》近7成由CG完成,梦幻与现实前所未有地完美结合,这也不由得让人疑惑,在CG无所不能模拟的时代,人类的表演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就在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先是果断地否定:“我不相信电脑能完全模拟出人类的表情。它不能创造精神和思想。电脑只能充当把真实转化到想象世界的工具”,就在几位工作人员打断了采访,一个问题到此为止的时候,他突然表示想继续从这个角度探讨,“这个想法很有趣,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我能想象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发展到可以完全模拟人类的表情,但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叫‘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不是‘人工心智’(artificial heart):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会哭,没有痛感,不会爱,他们就永远成为不了人。只有人本身能创造情感,并且带动观众产生情感。即便技术取代演员有可能发生,那也是一万年之后的事情,我无法预见到时候会发生什么。”

在这样的前提下,卡梅隆本人也毫无兴趣去拍所谓的非真人表演电影,“我不是动画师,我是一个导演,我只能跟演员合作”。他认为好莱坞对《阿凡达》里CG的运用存在很多理解误区,“《阿凡达》里虚拟角色的表情不是电脑、而是100%由演员创造。所以你看涅提妮(片中女主角),即便你看到的不是演员的脸,但角色的表演,包括眼部、唇部任何一丝变化,都是由她来完成,这也是表演。”

两年前,卡梅隆预言2009年将是立体电影时代的开始;《阿凡达》以身作则地展现出电影科技能实现的想象力极限,卡梅隆在采访中笑称“所有电影用3D看效果都会好一点”,他预言3D电影将成为主流形式,并且适应于任何类型,“过去3D大多运用在动画片和一些低成本恐怖片里,《阿凡达》就是要把3D技术带入主流市场,即使是严肃电影的创作者也能利用这种工具。”

至于目前仍无法大规模普及的原因,卡梅隆认为一方面来自制作的速度和成本,“我们的野心是尽快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一方面是数字技术的局限性,“如何减低银幕亮度是现在好莱坞和欧洲电影都在考虑的问题;另外3D电影要求拍摄速度越高越好,但现在3D胶片是一秒24帧,我希望提高到一秒48帧。”改革需要推动力,卡梅隆认为有可能3年后会出现3D电视,其导致的观众分流会迫使电影创作者加快技术革新步伐。

观察3D在中国:

IMAX不如3D效果好 惊讶中国3D影院高速发展

对很多中国观众来说,要最全面地享受《阿凡达》的声画奇迹是太奢侈的事,因为被指观影效果最佳的IMAX影院全国只有六家。从来不用IMAX摄像机拍摄的卡梅隆似乎真的不怎么待见IMAX技术,他建议观众还是选择3D影院,因为“有时3D银幕色彩比IMAX的更明亮。IMAX只是银幕更大,满足一些视觉刺激体验,不代表效果更好。如果有些部分3D版让你不喜欢,IMAX版也不一定会满足你。”

《阿凡达》内地上映前,卡梅隆也对中国院线容量考察了一番,“据我了解,在五个礼拜前中国为了迎接《阿凡达》的到来,把500块3D银幕加建至600块,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变化。我很有兴趣去观察这个走势的变化,也许会大跃进,也许只是小步走,我很想看看《阿凡达》是否能促使中国观众更关注3D电影的发展。”

网易娱乐专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