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游了西湖,游了西溪湿地,最大的印象,到处都是绿色。杭州真是个不错的地方。”
侯孝贤的电影从不讨好观众,但他本人显然很讨人喜欢。昨天(7月14日)上午,来参加“侯孝贤电影回顾展”的他,一到新远国际影城,嘴巴如抹蜜糖,上来就把这座城市大大赞美了一番,令慕名赶来围观大师的杭州人听了很舒心。
“我已经有想法了,杭州会成为今后10年我工作的一个重要据点。”此言一出,更是掌声四起。
看来,不久之后,侯孝贤就会加入朱德庸、蔡志忠、孟京辉等名流的行列,不知道他的据点会落在哪片景区?
谈未来 “杭州是我可以着力的地方”
侯孝贤电影回顾展昨天开幕,这几天新远国际影城和卢米埃影城都会放他的胶片电影,目前已经一票难求。看这势头,很难想象侯孝贤一度是票房毒药。
赶完上午的发布会,侯孝贤昨天下午又在杭州图书馆开讲座;今天全天,金马奖主席焦雄屏,以及省内的文艺界专家还将和侯导展开深度探讨。
而媒体记者们,昨天都变成了文艺小清新,仿佛害怕在大师面前丢脸似的,丢给侯孝贤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深邃。
不过,在话题转向深刻的人文关怀之前,侯孝贤开场说的那句“杭州将成为我未来的据点”,还是立刻挑起了大家的兴趣。听到侯导大赞西溪湿地的环境,所有媒体条件反射地想到:西溪湿地是不是会又多一位台湾艺术家入驻了?
“其实还没有想得那么具体啦。”侯孝贤否认了,“我想推动的事非常多,有些在台湾很难推,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方面,我想和杭州的政府仔细探讨,建立一个机构,长期做。例如让小朋友两个礼拜就能接触一下最好的音乐,最好的美术。”
至于在杭州拍电影,侯孝贤坦率地表示,那需要很多时间准备。
“要花很长时间来彻底了解这个城市,了解这里的人。需要跟这里的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电影从业者深入探讨一种合作的方式。”
不过,侯导看中了杭州来大展宏图是板上钉钉,“感谢能让我找到这样一个可以着力的地方。”
谈拍戏 “我在拍摄现场从不拿剧本”
今年正好是台湾新电影诞生30周年。说起自己的电影历程,以及他所开创的这个台湾新电影潮流,侯孝贤能侃的就多了。
他回忆起当年,服完兵役,参加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把第一志愿填了艺专的影剧专业。“那个是分数最低,排名最末的专业。”侯孝贤笑道,“但我服兵役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将来要做什么。”
那时候的台湾“中央电影公司”开办了一个集训班,成为台湾新电影诞生的摇篮。后来活跃在台湾影坛的导演、剪辑师、录音师都是从这个集训班里出来的。
“杨德昌也是。”侯孝贤说,“他在美国呆了10年,学的还是计算机专业,最后回到台湾来做电影。”
侯孝贤在做导演前,创作了许多剧本。而当他自己成为导演之后,在拍摄现场已经不需要剧本了。
“在拍摄现场我从不拿剧本,都用影像思考。”侯孝贤说,“我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现场的氛围和角色。如果角色仅仅执行剧本的意念,他们就没有活过来,无法打动观众。”
让角色活过来,这是让许多人喜欢跟侯孝贤合作的原因。
“拍戏的时候,我每天早上四五点就会起床,从第一场戏开始,在脑子里顺,一直想到今天要拍的镜头,一切就会很清楚。到了现场,剧本里的对白常常会被改变。有的电影,我甚至只提示对白的大致内容,其余就靠演员现场的发挥。”
因为不太注重戏剧性,侯孝贤的电影被形容为“闷片”。不过他自己却不觉得与观众生分。
“在《风柜来的人》之前,我的电影都挺叫座的。”侯导说,“在那之后,很多人看不懂了。其实只不过在那时候超前了。现在的学生,谁都能看懂。我只是走得太快而已。”
对新一代年轻电影人,侯孝贤只想说:“别想太远,什么几亿票房。先看眼前能做到什么就好。我拍的都是我那个时代的写实,你们只要面对自己当下的真实,这是你们才有的。”(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