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隐娘》看不懂? 导演侯孝贤:去影院多看两次

侯孝贤。
侯孝贤。

北京晚报8月31日报道 侯孝贤的电影《聂隐娘》正在上映,日前台湾导演侯孝贤和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之一谢海盟携38万字的电影书《行云纪——<刺客聂隐娘>拍摄侧录》在首都图书馆与读者见面。

电影《聂隐娘》改编自唐代的一个故事《聂隐娘》,原文只有1730多字的文言文,侯孝贤在大学时看到这个故事就想拿来拍,但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直到年过六旬、蜚声国际后才实现。侯孝贤说,原著故事只有两页纸,要写成一个电影剧本,某种意义上也算原创了。侯孝贤这次的编剧有三位,阿城、朱天文和谢海盟。前两位一个是国内知名作家,《棋王》、《树王》、《孩子王》的作者,一位是台湾知名女作家。第三位谢海盟却是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她是著名台湾作家唐诺的女儿,也是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完整记录了《聂隐娘》从编剧到拍摄杀青的全过程,侯孝贤、朱天文、钟阿城等豪华编剧团队之创作历程,舒淇、张震、妻夫木聪等著名演员的幕前幕后,见证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

侯孝贤暌违影坛八年,凭最新力作《聂隐娘》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侯孝贤觉得聂隐娘这个名字特别好,“三个耳朵隐藏了一个姑娘”。侯孝贤多年一直坚持用手艺人的方式拍电影,他说,现在没人这么拍电影了,但我只会这样拍电影。

侯孝贤对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极完美,尤其是涉及到还原唐代真实历史环境的内容。谢海盟在书中透露这样一个细节:在大九湖拍农田时还做了很久的讨论,农夫在当地晒了很多的玉米,也种了一些萝卜。导演和编剧们就想,这些农作物唐朝到底有没有?查证后得知白萝卜和同源的绿萝卜是中国土产的作物,但玉米产自美洲,明朝才传过来的,于是他们费很大的工夫把所有的玉米藏起来,后来所有片场的工作人员见到作物就念叨:萝卜可以,玉米不行。

看过电影的不少人表示“看不懂”,侯孝贤解释,自己的电影不是商业片,商业片有一种结构呈现,会交代清楚信息,因为漏到信息到后面就看不懂。“但我感觉明明就是为了信息而信息,所以我把信息拿掉。这样跳过来一般人就没办法看,但是我是导演,当然看得很清楚。”侯孝贤开玩笑道,观众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只是他们没有那么仔细,那就去影院多看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