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Jianwen zhi Zhi and Dexing zhi Zhi),哲学-哲学-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区分对事物的知识和对伦理道德的体认的重要概念。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如果不以仁德为基础,人对礼乐的知识和实践可能会沦为形式主义。孟子明确区分“耳目之官”和“心之官”所产生的不同认知效果,认为耳目之官不具备道德反思能力,容易为物欲所引诱而沉溺于其中,心灵则具有反思意识,心灵对理义的体认才能为道德实践提供根本动力。北宋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说法:“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张载认为,见闻之知是人的认识所不可缺少的,“耳目不得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但见闻之知局限于感官对具体之物的经验认识,不能尽性道之广大。德性所知则是人所本有的关于天命性道的体认,“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它超越于感官作用,甚至不能通过穷思力索来取得,只有依靠道德的培养、发挥本心的作用才能达到:“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