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人生哲学(pessimistic philosophy of life),哲学-哲学-伦理学-现代西方伦理学,一种与乐观主义人生哲学对立的消极的人生哲学观。作为一种人生观,认为世界变幻无常,人注定要遭受苦难,因而陷入悲观绝望,甚至认为生不如死,企图超越现实,以求解脱和获得拯救。作为一种伦理观,它往往持道德退化论,认为恶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力量,人生注定遭受苦难,善和正义毫无意义,道德的价值只在于消灭欲望。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观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斯多亚学派,该派认为人只需要遵从命运,其他一切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资本的刺激之下,人们普遍追求利益,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不仅如此,在人们追求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日益突显,再加上不稳定的经济市场,人们在这种社会中看不到希望。在此背景之下,悲观主义人生哲学重回历史舞台。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A.叔本华。在叔本华看来,一方面,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欲求的根基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由于其本质而从来都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