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前弘期,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阶段。始于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止于9世纪赤热巴巾末年,约二百余年。分三个主要时期:松赞干布时为初兴时期,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墀尊、唐文成二公主,并为她们带去之佛像分建大昭寺、小昭寺。译出少量经典,但未建立僧伽。赤德祖赞(704—755)时为建树时期, 他娶唐金城公主,建寺庙,汉地佛教传入,西域、中亚大批佛教僧徒流入吐蕃。晚年派桑希等从汉地取回大量经典。赤德祖赞死后,苯教大臣发动第一次禁佛,汉、尼泊尔等地僧徒被驱逐,寺庙被拆毁。后赤松德赞(755—797)亲政,又兴佛教。从印度请来寂护、莲花生,建桑耶寺,建立僧伽制度,翻译经典。召集佛教徒与苯教徒辩论,灭苯兴佛;举行汉僧与印僧辩论,裁定不得推行汉地禅师的顿悟思想,而应持守龙树之见解。赤松德赞后历牟尼赞普、赛那累·赤德松赞两代。赤热巴巾时为发扬时期,编辑梵藏辞汇, 校订经典,编定三大译经目录。规定“七户养僧”,僧人参与吐蕃国政,对侮辱三宝者处以重刑,佛教势力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