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佛教兴起时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但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的残余;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黄心川先生曾在印度哲学通史中谈到,印度的佛教虽然在13 世纪初就消亡了,但佛教的各种学说在亚洲其他各国仍在发生影响。当然这些国家接受和传播佛教都有它们的社会原因,是由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所决定的。19 世纪后半叶,印度的佛教徒也和其他教徒一样掀起了复兴运动,他们修复了佛教圣地,组织了“大菩提会”,创立了佛教大学和研究机构,出版了巴利文三藏,并且组织了纪念释迦牟尼涅槃二千五百年的隆重大会和各种国际性的佛教会议。在佛教兴起以前,婆罗门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