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𬱟(Pei Wei),哲学-哲学-中国哲学史-魏晋南北朝哲学,(267~300)中国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开国功臣裴秀次子,袭爵位,封钜鹿郡公。太康二年(281)授官太子中庶子,迁散骑常侍。惠帝时,任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官至尚书左仆射。裴𬱟重视学术,曾奏修国学,刻石写经。他曾与出身庶族的司空张华反对惠帝后贾氏乱政。赵王伦谄事贾后,裴𬱟十分憎恶他。伦多次求官,裴𬱟与张华均不许,故遭伦忌恨,后为其所害。裴𬱟通博多闻,明医术。现存著作有《崇有论》。曾著《贵无论》,已佚;又著《辩才论》,“未成而遇祸”。有集九卷,亦佚。佚文收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晋文》卷三十三。裴𬱟对当时放荡虚浮、不尊儒术的风气十分不满。他指出,那些崇尚虚无放达的人,轻视治理政事,看不起事功业绩,以脱离实际为高超,以不理政务为高雅,以不讲操行廉耻为旷达。裴𬱟认为这种“贵无”“贱有”的风气,必将导致“遗制”“忘礼”,破坏道德规范与礼法秩序。他说:“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