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梵(apara-brahman),哲学-哲学-东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哲学中的概念。主要论述者为吠檀多派哲学家商羯罗。他在《梵经注》中较明确地论述了“下梵”。商羯罗认为,梵在本质上是唯一不二的,但由于人们对梵的理解不同而表现出对梵的不同体悟。他把那种人们体悟到的,有属性的,有差别的,似乎是实在的,表现为神创造的具有不同名称和形态的世间事物称为下梵。下梵的概念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奥义书。如《疑问奥义书》中就认为有上知(上明)和下知(下明)。下知所涉及的内容就是下梵。《疑问奥义书》里认为,下知即是《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这些吠陀一般被称为“四吠陀”,其中的内容多为当时古印度人对神的颂歌、对生产生活的描述、祭祀时使用的祷词、宗教活动中的祭词和咒语等。四吠陀中的内容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是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事物。这些现象或事物在一般人看来是实在的,而在婆罗门教主流哲学家看来则不是独立于梵之外的实在物。这些事物在本质是梵,源于梵。但人们的下知对它们的把握又不完全正确,因而将这些在本质上是梵的千差万别的事物称为下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