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充(all over the place),哲学-哲学-逻辑学-印度逻辑史,古印度用以表示论式中宗因不相离性或宗法对因法具有包含关系的术语。又译毗阿布提、回转。最早由何人何时何处提出的问题,尚无定论。从词源意义上看,古印度论理学家称宗法(宗的谓项)为能遍(vyāpaka),称因法(因支的谓项)为所遍(vyāpya)。由于遍与包含同义,故遍充关系是就宗法包含因法而言的。这样的界定对于古印度论理学意义非凡,使古印度论理学家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概念或词项之间的关系,就像西方逻辑学家用外延理论所做的那样。从各派提及该术语或论及相关内容的角度看:①数论派的般若尸诃和频阇诃婆娑曾提出过遍充关系,但具体年代不详。②耆那教的西达森那大约在5世纪或6世纪提出了内遍充(antarvyāpti)和外遍充(bahirvyāpti)之说。例如,此山有火(宗),因有烟故(因),有烟处必有火,譬如厨房(喻)。此量中“山”是“烟”与“火”的共寓体,烟与火的这种不变伴随是一种内在不可分关系(即内遍充),而厨房中的烟与火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不可分的关系(即外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