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原名《相应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后世传诵中,误将《杂部》(南传佛教《小部》,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之名称,覆译于《相应阿含》,故名《杂阿含经》。近现代学者公认此为佛灭后“五百集结”中,最早集成的一部经典。全经包括五十一相应,乃佛祖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非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文章精简杂录,超过一千三百多篇经文,包含:“五阴诵”、“六入处诵”、“杂阴诵”、“道品诵”等。目前流传的汉译《杂阿含》,是在公元443 年(A.D.435 ~ 443)由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出。汉译《杂阿含》的原来名称Saṁyukta Āgama,应当译为《相应阿笈摩》或《相应阿含》才正确,此部与南传巴利《相应部》Saṁyutta -Nikāya 是源于同一传诵,此经被误以为是《杂阿含》Khuddaka(或Kṣudraka) -Āgama,应是译经师的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