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骤是指对事物量变和质变两种变化形式及其关系的素朴见解。属于中国哲学史范畴。《易经》中的“渐卦”就包含着对于事物渐变过程的猜测,《易传》中则保留着更多关于量的积累而引起质变的思想资料。如“天地解(平静)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生长)”。认为“雷雨”这种质变现象是由“天地”之间平静缓慢的量变发展而来的。庄子则不承认质的骤变是由量的渐变而来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东汉王充指出:“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皆有浸渐。”(《论衡·道虚》),事物的生长都有“浸渐”的量变过程,离开了“浸渐”便无“暴起”的可能。北宋张载亦认为“然暴亦因有渐”(《正蒙·神化》),例如“雷霆感动虽速,然其由来亦渐矣”(《正蒙·参两》)。南宋朱熹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化是渐渐移将去,截断处便是变”(《朱子语类》卷七十五),已含有渐进过程中的中断即飞跃之意,这是前人未能达到的可贵见解。明王廷相、吕坤虽在唯物主义元气说上有所发展,但在论证事物量变和质变问题时,却后退了一步,他们只讲渐变而不讲骤变。王廷相说:“四时寒暑,其机由日之进退……不可骤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