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仪是道教斋醮中一种常见仪式,它以行仪的道士手持光辉朗明的“灯”为特征, 以象征上照诸天,下照地狱。灯仪一般都在日落以后举行。它以行仪的道士手持光辉朗明的"灯"为特征,以象征上照诸天,下照地狱。灯仪一般都在日落以后举行。现存《道藏》中的灯仪约有二十种,分属金箓和黄箓两类。例如:金箓类的《玉皇十七慈光灯仪》《上清十一曜灯仪》《三官灯仪》《南斗延寿灯仪》《北斗七元星灯仪》《北斗本命延寿灯仪》等,黄箓类的《黄箓九阳梵气灯仪》《黄箓九巵灯仪》《黄箓破狱灯仪》《黄箓五苦轮灯仪》等。宋代道士朱法满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引《金箓简文》称:"燃灯威仪,功德至重,上照诸天,下明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侍灯之官,勤为用意,每令灯光,竟夕明真。"中国古代祭仪中有火祭的记载,《周礼》称"凡祭祀,则祭祀",爟即火。但是并无灯仪。据文献记载,大约秦汉时的帝王宫室中就已有"青玉五枝灯"、"百华灯树"和"芳苡灯"等。两晋南北朝时,灯开始进入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西晋傅玄有《灯铭》,北周庾信有《灯赋》,梁江淹也有《灯赋》,还分述大王之灯的华艳,庶人之灯的穷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