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过程,亦即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总过程。简介"气化"的概念,宋代哲学家 张载在《正蒙·太和》中已经指出,"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认为天即太虚,也就是广大的物质世界,道就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程颐在论述事物的产生时,区分了气化和形化,认为万物始生是由气化而成,成形之物代代相传,为形化,"形化长,则气渐消"。但程颐所谓气化,与张载所谓气化意义不同。明清之际,王夫之进一步阐发了张载的气化学说,他在《张子正蒙注·太和》中说:"气化者,气之化也。阴阳具于太虚?缊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五行万物之融结流止、飞潜动植,各自成其条理而不妄"。他认为气化即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生成五行万物的过程。清代的戴震认为"道"是物质实体的变化过程,"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实体实事"即是指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他把这种变化称之为"气化",并认为宇宙就是气化流行的大过程,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戴震认为物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