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
(恒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中低质量的恒星在渡过生命期的主序星阶段,结束以氢聚变反白矮星 应之后。将在核心进行氦聚变,将氦燃烧成碳和氧的三氦聚变过程,并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知识树
时光轴
论点集
总题库
阅读模式
知识树 创建页面
知识树 创建说明
领域
提 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
物理
天文
地理
地球科学
词条相关
词条 主页
》
词条 科普
》
词条 事件
》
词条 题库
》
词条 知识
》
杨振宁的老师,论文被撕毁,成果被学界打压,蛰伏50年终获诺奖认可
1940年代,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曾有一位印度裔老师默默无闻地在那里教着书。有一年他开了个天体物理学高级研讨班,因为老师本人没什么名气,班上只有两个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十几年后,这位老师座下的这两位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还是一如既往被遗忘。
其实,他也并不是没有颠覆级别的学术成果。他曾经推翻过大科学家泡利的不相容原理,不相容原理认为所有恒星都会在晚期塌缩成白矮星,但他却认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某个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也就是说只有低于这个极限的恒星才会塌缩成白矮星。
很可惜,他的成果一经面世就被学界无端地否认了,甚至连导师爱丁顿都不认可他的观点,还把他的论文给撕了。到后来,事件演变几乎都演变成了他和导师爱丁顿两人的战争,但是鉴于爱丁顿在学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一直拿不到话语权,只能蛰伏。
1983年,在论文发表了近50年后,他的研究成果终于获得了学界的认可,他也终于凭借着这个学术成果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太阳的演化路径:黄矮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太阳因为质量太小,没有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3x10^30公斤),属于黄矮星范畴,其演化路径将会是在燃料消耗完之后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并吞没地球轨道,然后坍缩为白矮星,最终冷却成为黑矮星。
恒星的三种终结方式——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
恒星在内部能量耗尽之后将会迎来寿命的终结,小于1.44倍太阳质量的将会塌缩为白矮星,≥7个太阳质量将会发生超新星爆发。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