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与道德人是经济学说中对人性的两种理论假设。最早由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针对亚与,斯密两部箸作中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是否一致提出。他们认为,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人性是利他的,而《国富论中的人性是利己的;这两者之间的不一致被经济学家称为“亚当斯密问题”。对这个问题最早作出权威性解释的是上世纪的斯卡尔钦茨基。他在1878年出版的《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及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历史学派的主张。他认为,亚当斯密在1764年去法国以前,受哈舒森和休漠的影响,但去了法国以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去法同以前写的《道德情操论》与从法国回来后写的《国富论》是相对立的,《国富论》中所设想的“经济人”与《道德情操论》中所设想的“道德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卢森贝的《政治经济学史》也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的是道德世界”,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的是经济世界出发点是利己主义。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指出,亚当斯密问题本身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真正意义在于提出了经济与道德、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