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分裂(Divisions of early Buddhist schools),哲学-宗教学-佛教-〔历史事件〕-部派分裂,印度佛教历史事件。释迦牟尼入灭以后,印度佛教因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分歧导致僧团分裂,形成了不同的部派。部派的名称和数量,在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资料里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多次分裂形成了20个部派,但也有18部、21部或24部等不同说法。佛陀入灭以后百余年,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关于这次根本分裂的时间与原因,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说法不一。据北传佛教《大毗婆沙论》《异部宗轮论》等记载,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因大天高唱“大天五事”(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僧团首次分裂为作为反对派的上座部与作为赞成派的大众部。而据南传佛教《大史》《岛史》等记载,在佛灭后百年,古印度吠舍离的跋耆族比丘提出了十条新的戒律,即所谓“十事”(盐净、二指净、聚落间净、住处净、随意净、久住净、生和合净、水净、不益缕尼师坛净、金银净),遭到以耶舍为首的长老比丘的反对。他们召集七百比丘结集,宣布“十事非法”,形成了上座部,主张“十事合法”的僧团则形成了大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