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哲学-宗教学-佛教-〔教义、术语〕-十地,菩萨道通向佛果经历的十个不同阶段。基本概念梵文“bhūmi”的字面意义为“大地”,在阿毗达磨文献中引申出“道”“路”的含义,意指修行的阶段。对十地最系统、最具代表性的解释,出现于《十地经》(最早是一部独立流传的经典,后被编入《华严经》)。其中,十地与佛教的基本教义有机地统合了起来。这种安排后来也成为大乘佛教的标准。十地包括:①欢喜地(pramuditābhūmi),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此地与见道位相应,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菩萨在此地成就六波罗蜜之中的布施波罗蜜。②离垢地(vimalābhūmi),又作无垢地、净地,与修道位相应。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③发光地(prabhākarībhūmi),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菩萨在此地习得各种禅定、等至,成就忍辱波罗蜜。④焰慧地(arciṣmatībhūmi),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此地三十七道品之慧光强烈,烧尽障与染污。菩萨在此地成就精进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