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心,佛教用语。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修行理论。称在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所谓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智慧,称“十六心”。据《俱舍论》卷二十三, 包括:“苦法智忍”,现观欲界的苦谛,断除迷惑苦谛的见惑(错误见解);“苦法智”,现观欲界的苦谛, 印证苦谛之理。同样,现观欲界集谛、灭谛、道谛,则有“集法智忍”、“集法智”、“灭法智忍”、“灭法智”,“道法智忍”、“道法智”。此后是:“苦类智忍”,现观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苦谛, 断除对苦谛的见惑;“苦类智”,现观上二界的苦谛、印证苦谛之理。同样, 现观上二界集谛、灭谛、道谛, 则有“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类智忍”、“道类智”。概言之, 现观欲界四谛的智, 称为“法智”, 现观色界、无色界四谛的智,称为“类智”。法智与类智各有“忍”与“智”,合为“八忍、八智”。所谓“忍”,是以“忍”(忍许、认可四谛之理)断烦恼;所谓“智”,是以智证“真理”。前十五心属见道修行果位预流向;后一心属修道之预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