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艺术与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是在真实与虚假之外,对主观感受的具象表现,一直是艺术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的焦点。至少从柏拉图(Plato)开始,视觉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就几乎完全建立在“真实”和“摹拟”的关系上。这种二重性使艺术史的写作变成了“征服真实”的故事——从瓦萨里(Vasari)的《艺术家的故事》到E·H贡布里希(E.H.Gombrich)的《艺术与错觉》都是如此;这种二重性也界定了现代艺术运动(比如说“抽象”运动),使现代艺术运动自觉抛弃了形象的再现。在“再现”的艺术史中,“仿像”受到压制,这是因为“仿像”直接威胁到了“再现”的观念,也是因为“仿像”搅乱了人们所坚持的对于“模特和复制品”、“原件和翻版”、“形象和相似物”的区分。当模仿而成的形象被颂扬为对真实的肯定时,“仿像”被污蔑为对真实的否定。没有模特的形象缺乏对“再现”或“相似”必要的“顺从”,“仿像”本身就是对本质的错误的“原告”——因为它质疑人们区分真实事物和摹拟事物的能力。“仿像”也打破了优先顺序:形象和它的模特相比,必须处于从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