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领域 > 物理 领域
如何记住光的三原色,记住缩写就记住了这三原色
红、绿、蓝这三种颜色在物理学上称为光的三原色,为什么要叫光的三原色呢?
这是因为这三种颜色的光无法被分解,而通过这三种颜色的混合,又几乎能形成所有的颜色。
这是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点,问题是我们熟知的颜色有红、黄、蓝、绿、青、蓝、紫七种,死记硬背极其容易搞混,那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的记住这三种颜色呢?
很简单,在现在的图像呈现相关行业中,红、绿、蓝这三种光是最基本的色光,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显示器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是通过这三种颜色的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调和出来的,而在行业中这三种光又缩写合称,即红、绿、蓝这光的三原色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如果你留心注意,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会有这个缩写的存在。记住这个缩写,你想忘记光的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的光都不行。
高考物理速记:电磁学中的左手右手定律使用场合快速记忆
在电磁学中,有这么几个著名的定律:
判断与力相关的左手定则,
判断感应电流的右手定则,
还有判断电流磁感线方向的安培定则(右)。
科学家们发明这几个定律判别方式本来是想简化判断流程的,可惜一会儿左手一会儿右手却又造成了混淆。
后来,有人根据这几个定律的判断对象“安培力/洛仑磁力”,“电流”和“磁感线”各提取出一个核心字组成“力 - 电 - 线”,然后根据这几个字中共有的笔画勾的方向来标识左右手,若是字向左勾就用左手,向右勾就用右手,这样就进一步解决了左右手混淆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你碰到电磁学中,判断“安培力/洛仑磁力”,“电流”和“磁感线”方向时,你应该分别用
这种水,可以瞬间冻结
在普通情况下,当水的温度降到0℃时便会凝固成冰。
不过,这也就是普通情况,水的纯净度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情况。
若是水的纯净度极高,水在低温下缺乏所必须的凝结核时,水是不会结冰的。
这时,水的温度会在保持液体的状态下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而继续下降,这种水被称为
不过,极不稳定,只要向其中投入少量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或轻轻震动,它将迅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固。
在云层中就有许多水滴由于纯度极高,缺少凝结核,而处于状态。
当有飞行器在其中穿越而过震动了这些水滴时,这些水滴马上凝固并附着在飞行器上形成冰壳。
这也就是《钢铁侠1》中钢铁侠的Mark1战甲会在高空结冰的原因了。
太空很冷,也很热
温度,物体热运动的宏观表现,所以真空无所谓温度。
太空空间没有空气填充,所以也就几乎没有热传递,更没有温度可言。
不过,这并不代表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温度变化,物体的向外辐射与接受光辐射让太空中的物体温度变化更恐怖。
像国际空间站的向阳侧可以达到约121摄氏度的高温,而背阳侧的温度却低至零下157摄氏度的低温。
不过,真空还算是个很好的“隔热体”,所以像《全球风暴》中出现的空间站一旦损毁,站内温度瞬间降到0℃以下窗口冰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没有爱因斯坦,哪有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原理,简单一点说就是利用地球轨道上的三颗卫星在空间上对地球上的GPS终端进行三点定位。
不过事实若是真的这么简单,那美国的GPS就不会主宰世界定位几十年了。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绝对的,每颗GPS卫星和终端的时间都不一样。
为此,在进行GPS定位时,还需要考虑时间,这就需要至少4颗卫星将自己的时空坐标(t,x,y,z)发送给终端,然后由终端根据传播延迟方程计算出自己的时空坐标。
此外,由于GPS卫星的高速运动,还需要考虑狭义相对论的动钟变慢效应和广义相对论的引力钟慢效应,GPS搭载每天比赤道上用户快约38μs,但终端与卫星通过光速传递信号,所以终端每天积累的误差等于该时间差与光速的乘积,即±11.4km。
可见,若是没有爱因斯坦,GPS定位系统将毫无用处。
《阿凡达》中创业之星的动力系统
《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被设定为离地球4.4光年远,即即便是光从地球发射也得在4年之后才能到达潘多拉。
这么遥远的距离,电影中的星际飞船创业之星是如何到达的呢?
根据《阿凡达》的官方设定,创业之星的驱动系统被设定为双反物质-核聚变混合动力引擎。舰体内有一个长达264米的巨大反应堆,其体积的99.5%为核反应舱室,余下0.5%为湮灭舱室。
不过,体积仅占总系统体积0.5%湮灭系统却提供了超过95%的星际航行动力。
创业之星所用的反物质燃料为正反元素。当元素的正反粒子聚集在一起时,会互相湮灭,然后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这强大的驱动之下,创业之星的巡航速度最高可达到光速的70%。
世界上物理性质最稳定的元素,不是金
在科学领域,元素的稳定性一般指的是元素的化学性质。若是说元素的化学性质,那么世界上最稳定的元素指的那确实是金。毕竟,在自然界中,除惰性气体元素外,能够以单质状态稳定存在的也就只有金了,比如人们偶尔能在野外捡到的“狗头金”。
不过,若是谈论元素的物理稳定性,也即相应原子的原子核稳定性,那么可堪世界最稳定的元素就不是金,而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的元素周期表26号元素元素了。
一般而言,所有原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由于质子带正电荷,于是质子之间会因为电磁力而相互排斥。质子之间的排斥力非常大,大到能让原子核分裂解体,这就是核裂变。不过,又因为原子核中存在比这电磁力强100倍的强相互作用将质子死死地压在一起,使得原子核能够相对稳定的存在。只是,这个强相互作用的作用范围很小,大约为10^-15米。
于是,当原子序数小,原子核直径小于10^-15米时,强相互作用起主导作用,元素表现为聚变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的直径慢慢超过10^-15米时,原子的电磁力开始起主导作用,开始慢慢表现出裂变性质,而元素就是这个变化的转折点。
也即,排在元素前面的元素都因为容易出现裂变而不稳定,排在它之后的元素也都因为容易出现聚变而不稳定。
广义相对论发表之初,世界上只有3个人能理解?不是的,其实只有2个,还包含爱因斯坦
1915年,爱因斯坦时隔10年,继1905年发布狭义相对论之后再次发布了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阐述了时空关系,将引力场解释为时空的弯曲,推导出了黑洞,预言了引力波。
广义相对论中的这些理论对于当时即便是顶级的科学家而言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这几乎颠覆了他们对于传统时空观念的认知。无怪乎英国诗人蒲柏将他和牛顿形容为:牛顿是将物理学带入光明的人,而爱因斯坦又重新将物理学带入黑暗。
在广义相对论在发表之初,能够真正理解它的人中有一个就是英国科学家。他是第一个接受广义相对论并用英语向世界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通过实验观测证实广义相对论的科学家。
据说,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后,
有记者问他:“全世界只有三人懂相对论吗?”
他回答:“我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
尽管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真正了解相对论的人并不多。
不搞物理搞金融,我依旧是大神
1696年,英国大物理学家弃学从政,应英国时任财政大臣查尔斯举荐出任皇家铸币厂督办一职,1699年他又被任命为造币厂厂长。在从事铸币工作之时,当时的世界正处于事实上的银本位时代。
后来,由于英国大幅低估白银的价值,导致英国与亚洲各国在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率上存在洲际差异,于是大量英国商人在英国与亚洲之间进行黄金白银倒卖活动,导致英国铸造的银币被大量出口,市场上流通的确是极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将英国的金银兑换比率拉低到与国外相同的水平。
1717年,英国财政部采纳的建议,将每盎司黄金价值确定为3英镑17先令10又1/2便士。
此后,由于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民众坚定认为金币的价格将能够保持稳定,开始大量接受金币取代银币作为货币使用。
自此,英国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而作为金本位制度的提出者被永久性地载入了金融发展史。
2000年《自然》杂志评选千年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当时唯一还在世的是一位华人
2000年,《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入选的科学家总共有20人。
这20人个个都是国际科学巨匠,当中最知名当属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等等。其中,一同入选的还有一名华人科学家,也是榜单中唯一一位还在世的科学家,那就是先生(唯一一个活着登上封神榜的大牛)。
这是一份极高的光荣,也是对先生在物理学领域崇高地位几近于官方的认定。
想想,在当时活着的科学家当中,名声最为响亮的当属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而霍金不仅没上榜单,甚至至死也没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也应该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二人在物理学领域中地位的悬殊。XX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研究当中,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历史由于帝王年号的杂乱,干支纪年的循环,许多历史事件总是难以确定年份,只能推测为大约发生在什么年份。
不过,距今3000多年之遥的武王伐纣却能够确定确切的年份日期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这一切都归功于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上面铭文书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记载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发生于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即)正当中天。
如此,再结合科学家对相关文物C14年份鉴定确认时间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这一信息,最终可以确定武王伐纣的具体年份,甚至日期,即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杨振宁的老师,论文被撕毁,成果被学界打压,蛰伏50年终获诺奖认可
1940年代,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曾有一位印度裔老师默默无闻地在那里教着书。有一年他开了个天体物理学高级研讨班,因为老师本人没什么名气,班上只有两个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十几年后,这位老师座下的这两位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还是一如既往被遗忘。
其实,他也并不是没有颠覆级别的学术成果。他曾经推翻过大科学家泡利的不相容原理,不相容原理认为所有恒星都会在晚期塌缩成白矮星,但他却认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某个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也就是说只有低于这个极限的恒星才会塌缩成白矮星。
很可惜,他的成果一经面世就被学界无端地否认了,甚至连导师爱丁顿都不认可他的观点,还把他的论文给撕了。到后来,事件演变几乎都演变成了他和导师爱丁顿两人的战争,但是鉴于爱丁顿在学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一直拿不到话语权,只能蛰伏。
1983年,在论文发表了近50年后,他的研究成果终于获得了学界的认可,他也终于凭借着这个学术成果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WR104若爆炸,地球很危险
在距地球约8000光年外的人马座中,存在着一颗恒星WR104。
这颗恒星发现于1998年,它的体积比太阳大125倍,重27倍,表面非常炽热,呈深蓝色。
最要命的是,它是一颗红巨星,而且是颗十分不稳定的红巨星,随时可能爆炸,即天文学中的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时,会将星球大部分能量转化为暴并将射线向其两极方向集中释放。
很不幸,2008年悉尼大学天文学家彼特·裘希尔表示WR104的暴很可能会射向地球。
到时候如果我们死不了呢,就准备集体变绿巨人吧。
其实也没那么强烈,据说如果真的到了那时候也只是先破坏臭氧层,然后由此引发一些连锁反应而已,直接摧毁地球的可能性不大。
拿破仑:《天体力学》中上帝处于什么位置?答曰:不需要这个假设
1799年,法国大科学家的物理学巨著《天体力学》出版,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体力学”的学科名称,并对太阳系引起的力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完全的解答,用严格的数学描述天体运动,是经典天体力学的开山之作。
时任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了解过这本巨作之后,曾问道,在你的这本描述宇宙体系的大作中,上帝处于什么位置
幽默的答道:“陛下,我不需要作这个假设。”
那一刻,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科学的自信正在欧洲世界弥漫扩散,科学家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科学予以诠释,所有应当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解决,或者正在解决中,人类的前途从此一片光明。
就是这么一位只相信科学不相信上帝的人,他的《天体力学》和《宇宙体系论》成功地解释了“太阳系如何形成”等长期困扰物理学界的宇宙天体演化现象,粉碎了当时欧洲人对于上帝创造宇宙的认知。由此,他也也被后世认为是将上帝赶出宇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