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法学-民族学-民族学-民族学-〔精神文化〕-〔民族学学派〕-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角度,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19世纪,W.von洪堡德提出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工具,因为人的认识和活动取决于观念,故观念与事物的关系完全受语言制约。20世纪20年代末,洪堡德的观点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家E.萨丕尔。萨丕尔认为社会的语言规范制约了现实世界。萨丕尔的学生B.L.沃尔夫在萨丕尔的指导下,对美国印第安的一种语言——霍皮语进行研究,沃尔夫以“标准普通欧洲语言”为参照,比较语言之间结构上巨大的差异,推出了“语言相对论”:①语言的形态制约思维的形式。每种语言的语法不但可以加工文化概念,并且可以规范概念的形式。②每种语言都是某一族群的母语,人们按照母语所设定的线界切分大自然,语法背景相同的语言间可以相互参照。③人们头脑会将同一客观事物加工成不同的图像。因此,世界上语言系统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差异。最终,沃尔夫依据上述观察和语言研究,提出了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