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分支睾吸虫,肝吸虫外形如葵花籽状,虫体较薄半透明,前端较细,后端钝圆,虫体大小约10~25×3~5毫米,镜下见,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在虫体前端1/5处。口吸盘在虫体最前端,下接咽及短食道,然后分叉,延伸至虫体的末端形成盲端,有口无肛门。雌雄同体,两高度分枝的睾丸前后排列在虫体的后1/3,染成深红色。睾丸分枝是此虫形态上的主要特征。卵巢边缘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大而囊状的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卵巢与腹吸盘之间是高度迂曲充满虫卵的子宫,卵黄腺在虫体中部的两侧,染成棕黄色。生殖孔在腹吸盘前方。中华分支睾吸虫寄生于胆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肝吸虫病。主要因食入未熟的淡水鱼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消化功能紊乱、肝区疼痛和肝脏肿大,重者可致肝硬变。还常并发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石症及胆管细胞癌等。本病分布在亚洲,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估计全世界感染人数达1900万。1984年中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研究结果表明,早在2300多年前,此病就存在于中国。现分布于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24个省、市、自治区,人群感染率约为0.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