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弹塑性理论(fluid elastic-plastic theory),工学-土木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岩石力学基本理论-岩体动力学理论,用于研究地下核爆炸作用下介质响应的物理模型的理论。它把通常的介质当作兼具流体性质和弹塑性或黏弹塑性固体性质的连续介质,融合了流体性质(体变)和固体性质(主要是畸变)以及固体变形的弹性和塑性两方面的内容,可对地下核试验的应力波衰减规律、破坏分区、空腔尺寸等进行计算分析。在经典力学研究中,一般把物质状态区分为流体和固体两大类,相应发展起来了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这两个分支。实际上固体和流体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没有联系的。例如陨石溅落在岩石介质中的情况,要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压强,使周围的岩石液化甚至汽化。这时岩石的剪切强度可忽略不计,因而可以把它看作流体。但是,地下核爆炸时,冲击波向外传播时强度逐渐减弱,岩石的流体特性就越来越弱,距离爆心较远处岩石的剪切强度的影响就不可忽略,呈现出固体的弹塑性特性。为了自然、连续地描述固体与流体间的过渡过程,郑哲敏院士提出了流体弹塑性理论,为解决上述与爆炸效应、高速冲击以及爆炸加工相关的力学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