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中微子(reactor neutrino),理学-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核反应堆运行时,裂变产物衰变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核燃料如铀-235、铀-238、钚-239、钚-241等,一般裂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不稳定原子核,再通过β衰变变成稳定的核。每次裂变释放约200兆电子伏(百万电子伏特)能量,平均释放6个中微子,其能量范围为0~9兆电子伏。它们各向同性地飞离反应堆,流强正比于反应堆热功率,反比于距离平方。反应堆中微子的流强和能谱可以通过反应堆功率测量和堆芯模拟预言到百分之几的精度。反应堆是最强的人工中微子源。一个典型的热功率为2.9吉瓦(百万千瓦)的反应堆每秒产生约5×1020个中微子,是研究中微子的重要工具,迄今进行了几十个实验。其中,1956年F.莱因斯利用反应堆首次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被授予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2年日本KamLAND实验首次发现反应堆中微子振荡,测量了中微子混合角;2012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测得了混合角。2015年开始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将利用反应堆中微子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