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型煤盆地(erosional coal basin),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煤-煤层气地质〕-煤田构造-煤盆地,由地质外营力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洼地,在适宜的气候、水文条件下,经沼泽化而成的煤盆地。侵蚀型煤盆地内含煤岩系的不断堆积必须以区域性沉陷为构造背景。流水侵蚀和溶蚀是盆地形成和扩展的直接动力,提供了聚煤作用的场所,且流水体系是盆地覆水程度和泥炭沼泽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侵蚀型煤盆地所能形成的含煤岩系的最大厚度就是盆地的侵蚀或溶蚀的深度,因此煤系厚度不大,通常仅数米至数十米。堆积作用主要是将侵蚀或溶蚀洼地填平补齐。沉积于沉积间断和剥蚀面上的含煤岩系,其底部层段和煤层常常具有填积特征。盆地的基底由于侵蚀、溶蚀作用常凹凸不平,早期形成的煤系因受到盆地基底地形的限制而成孤立的透镜体状,后期随着盆地基底的填平补齐,才可能连成一片。侵蚀型煤盆地在中国的分布较少,最著名的为云南昭通新近纪褐煤岩溶侵蚀盆地,资源量80亿吨以上,含煤面积133平方千米,含可采褐煤3层,厚度一般约为40~125米,最大厚度235.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