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褶皱地貌(geomorphology of active fold),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构造地貌-活动褶皱地貌,由活动褶皱作用所形成的种种地貌体。与活动断层的作用类似,褶皱活动引起的隆升和沉降也会形成相应的特征地貌。褶皱生长包括翼旋转和膝折带迁移两种机制,前者会使地貌面发生整体的拱曲变形,后者则可在局部形成褶皱陡坎。褶皱变形过程中次生的断层,如弯滑断层和弯矩断层,会形成次级的断层陡坎。活动褶皱的长期活动会形成褶曲山(如背斜山、单斜山)、褶曲谷(如向斜谷)和背驼盆地;褶皱作用引起的差异性隆升会使河流发生改道和系统性迁移,形成古河道、风口和水口。活动褶皱地貌广泛发育在碰撞造山带前陆地区(如天山南北缘、河西走廊和喜马拉雅南缘)。由于这些地区通常是地震多发区(如1902年M81/4级阿图什地震、1906年M7.7级玛纳斯地震和2015年M8.1级尼泊尔地震),也是人类居住区。对这些地区的活动褶皱地貌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对地震活动进行防御和预测,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活动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