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路梆子(Beilu Bangzi opera of Shanxi Province),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旧称山西梆子上路调。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及河北张家口、蔚县等地,是山陕梆子(蒲州梆子)流传到晋北以后,受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清乾隆二年(1737),已有大成班在晋北演出,代州鹿蹄涧戏台留有该班演出的《龙凤剑》《诛仙阵》等剧目题壁。乾隆末年在定襄县已有“本乡人领大戏、领小班,招来外乡幼童男女打演者”(《定襄补志》)的记载。嘉庆至咸丰年间,见之于晋北古戏台题壁的戏班有嘉庆年间的忻州下社村吉庆班,五台县东寨村自成班;道光年间的代州贵林班,大同府兴顺班;咸丰年间忻州二如意班、二顺园,定襄老同庆班,蔚州全义班等。清末,北路梆子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活动于晋北、内蒙古西部、河北省北部的北路梆子班社有100多个,个别班社远涉甘肃兰州及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在唱腔方面出现了“代州道”(小北路)、“云州道”(大北路)、“蔚州道”(东路)三大地域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