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龟兹文(Argi-Kucha script),法学-民族学-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中国民族文字〕- 民族古文字〔及已不使用的文字〕-焉耆龟兹文,3~9世纪间塔里木盆地北缘焉耆国和龟兹国通行的文字。旧称吐火罗文。文字自左向右横写,字母形体来自中亚斜体婆罗米字母而略有变形,又称“北疆体”。每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除a以外的元音与辅音相拼时均用附加符号表示,带复辅音的音节均用合体字表示,最终形成的字符总数为250个左右。20世纪初于中国新疆的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发现相关文献,记录的是两种大同小异的方言,用来记录吐鲁番和焉耆方言的文字称为“焉耆文”,用来记录库车方言的文字称为“龟兹文”。存世的焉耆-龟兹文献大都是佛教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焉耆文写本《弥勒会见记》,该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