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花鼓戏(Lechang flower-drum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俗称唱花鼓、调子戏。流行于广东省韶关市北部的乐昌及周边县市。源于乐昌本地的民间歌舞“踩矮台”。清康熙年间,乐昌县已有立春时由俗称“对子”的一丑一旦表演日常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故事的习俗。乐昌花鼓戏形成初期以唱对子小调为主,所演剧目都是《小花鼓》《小探妹》《秋莲砍柴》《五更劝夫》等“二小戏”“三小戏”。清末民初,在与湖南花鼓灯戏融合后,先后编演了《柴姑记》《云南寻夫》《朱买臣卖柴》等大中型剧目。唱腔结构以曲牌联缀为主。1940年前后,形成南北两路分支,南路以〔走场腔〕〔对子小调〕为主腔,俗称“唱花鼓”;北路则以〔川子腔〕〔丝弦小调〕为主调,俗称“唱调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北路合流,唱腔音乐主要分正调、小调、杂调三大类。脚色行当主要有生、旦、丑、净4种,各行当演唱时均讲究颤音、吟音、花音和衬字衬腔的运用。身形动作则着重走矮步、打扇花和耍彩巾。乐昌花鼓戏最早的班社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乐昌县琅头乡调子艺人邝世海、邝世隆、邝世清三房子弟集资创建的余庆堂调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