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乐乐腔(Fushan Lele Tune),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俗称土戏、家戏、乐乐。主要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浮山、古县、襄汾及晋东南的阳城、沁水等地。乐乐腔的形成与蒲州梆子、晋南眉户和道教音乐有关,也与罗罗腔有渊源。因喜剧、闹剧居多,加之农民自唱自乐,定名乐乐腔。最初以民歌小曲为基调,配以简单锣鼓经,用说唱形式打地摊演出。后受梆子戏、眉户影响而逐渐发展,至清同治(1862~1874)年间步入鼎盛期。浮山南张村舞台题壁有“乔伯玉实干哩,卖了牛唱旦哩”。乔伯玉系清同治年间影响最大的乐乐腔三合班班主,著名旦角艺人。清光绪三年(1877)、二十六年(1900),浮山两次大旱,民不聊生,乐乐腔受到重创,绝迹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展对乐乐腔的抢救工作,整理出《双拜寿》《五蝠捧寿》《小秃取鼓》《十三两》4个剧本、5种锣鼓经和6个曲牌,并经发掘排演。1962年浮山乐乐腔第一个业余剧团在南张村成立,同年参加晋南地区民间戏剧会演,乐乐腔重获新生。乐乐腔传统剧目有《双官诰》《杀狗记》《金铃记》《棉花计》《彩楼记》《绣鞋记》等20余个。表演以唱为主,唱多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