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采茶戏(Yuanhe tea-picking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又称宜春采茶戏。主要流行于江西省宜春市的万载、宜丰、上高,新余市的分宜等县。因发源地属袁河流域得名。宜春地区盛行民间灯彩,灯彩活动中有茶灯戏。宜春地区所属的高安、宜丰等地很早就有灯戏、三脚班的记载。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廖驹龙《牧园诗抄》有《锦江新正竹枝词》,记载清嘉庆年间高安出现三脚班:“市上新来三脚班,家家唱到即予锾。彩灯童戏才搬罢,又抱笙芋出近关。”高安三脚班在新年灯节中唱的采茶戏,当地称为茶灯戏、灯戏。清道光年间,赣南采茶戏传入袁州府(府治为宜春县),后来受瑞河锣鼓班和湘剧影响,演变为半班。道光以后,高安的锣鼓班(后名瑞河采茶戏)传到万载、宜春,成为当地锣鼓班。袁河采茶戏的本调,就是传自高安瑞河南边的锣鼓班,所以称为〔河南板〕。后来,宜春锣鼓班又从吉安花鼓戏、新余花鼓戏、湘剧中吸收了剧目和曲调。袁河采茶戏的剧目,同瑞河采茶戏接近,分为小戏和整本戏。小戏如《开茶园》《卖茶》《秧麦》《盘广货》《刘海砍樵》《湘子服药》《偷芋俚》(后改为《熊相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