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微分电阻(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理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基本理论〕,一定条件下电流随电压增加呈下降趋势时的电阻。对于某些半导体材料双端器件,正向导通时电流随电压呈非线性增加;当正向电压达到某值,由于电子转移效应,电子从低能谷转移到高能谷,电流随电压增加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就是负微分电阻(NDR)效应。1881年NDR首次在电弧的研究中被发现,但没有得到重视;1896年J.弗里思[注]和C.罗杰斯[注]提出了负微分电阻的概念;1909年半导体中的负微分电阻效应才以点接触方式,由W.H.埃克尔斯[注]和G.皮卡德[注]发现;1922年O.洛谢夫[注]首次开始了NDR二极管的研究工作,但因为真空管的绝对地位而被忽略;首次广泛应用的NDR器件是隧穿二极管,1957年由江崎玲於奈发明,由于更小的结尺寸,具有更低的寄生电阻,适用于更高的频率。此后NDR器件进入高速发展期,衍生了诸如碰撞电离雪崩渡越时间二极管(IMPATT)、耿氏二极管、二极管等。由于这种非线性,电阻随电流或电压而改变,微分电阻(动态电阻)的定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