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扬高戏(Ruicheng yangko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山西芮城的太安、曹庄、郭源一带。因其唱腔高亢昂扬,句尾音落高音区,故称扬高戏。扬高戏由说唱形式逐步演变而成,形成年代无考,在清同治(1862~1874)后期已进入兴盛期。在发展过程中受梆子戏影响最大,剧目、表演、音乐等均借鉴蒲州梆子。蒲州梆子〔间板〕〔流水〕〔滚白〕等板式则直接借用,艺人在剧种间可相互搭班。曾流行于晋南、豫西一带,民间亦称之为“大戏”。中华民国(1912~1949)时期,知名班社有芮城张仁杰班、解州赵连城班、襄陵(今襄汾)安月子班、太平(今襄汾)古城镇岳家班及河南灵宝的苏老六班、陕西的猪嘴班(猪嘴为艺名)等。扬高戏剧目约100多个,代表剧目有《反西唐》《回龙阁》《司马庄》《花柳林》《珍珠衫》《明珠宝》《梅绛亵》《拜西岐》等。其音乐唱腔属曲牌体,常用曲牌有〔慢岗调〕〔慢述〕〔紧述〕〔背宫〕〔五更〕〔凄凉〕等。乐队文场仅两把板胡一支笛,武场有鼓板、字板、大镲、马锣、战鼓和手锣,无梆子,手锣花打,气氛热烈,呈现“繁弦急管、金声玉振”之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