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派文学(Narodnik literature),文学-外国文学-俄语文学,19世纪70~90年代俄国民粹派及其同情者的文艺创作,包括合法的、地下的和国外刊行的3类。民粹派作家把文学视为宣传其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曾从19世纪60年代革命民主派的思想中汲取养分。G.I.乌斯宾斯基、卡罗宁·斯(本姓彼特罗帕夫洛夫斯基)、奥西波维奇(本姓诺沃德沃尔斯基)、N.N.兹拉托夫拉茨基、P.V.扎索基姆斯基等使用特写和小说体裁,以生动的群众口语和方言,反映1861年改革后农村在资本主义渗透下的经济破产与阶级分化,农民的生活、心理和自发的反抗情绪,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民主主义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民粹派断言资本主义制度不符合俄国国情,认为半封建的村社体现了平等、友爱和集体主义原则,甚至能通向社会主义,而富农的出现只是偶然的外来影响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大多数采用农村题材的民粹派创作往往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乌斯宾斯基则清醒地看到农民的个人主义倾向,把他们的分化和村社的解体当作历史的必然。从80年代起,随着革命民粹派的蜕化,有些作家更以牧歌笔调描述资产阶级主宰下的农村,完全背离了现实主义。